top top top
第B15版:視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女性主義到底在追求什麼?
以神之名行罪惡之實
從矽谷銀行到瑞信
生命長河 歲月悠悠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4月3日 星期
 
3上一篇  
  放大 縮小 默认        

生命長河 歲月悠悠

周祝瑛

    生命長河    歲月悠悠

    多年前,筆者曾經撰寫〈如果變老是你我共同的宿命〉一文,描述個人不知何時開始,搭乘捷運或公車時,有愈來愈多人為你讓座。一開始以為對方看錯,難免感到些許受傷而予以婉拒。等到次數多了,只好接受。原以為人生到了耳順之年,將有另一番風景;沒想到此刻才是人生一連串意外的開始:體重攀升、“三高”陸續來到;近視加上老花,遠近都模糊;上下樓梯難辨落差,跌倒似乎成了家常便飯。再看看自己與周遭友人的變化,才終於體會到:變老,原來是人們的共同命運。而且往往在人們還未做好準備,就悄悄報到!

    世界衛生組織 (WHO)宣佈二○二○至二○三○年是“老齡化的健康十年”( Decade of Healthy Ageing)。希望藉此邀請各國政府、公民團體、媒體等,共同致力於高齡者、家庭與社區的改善。其中,東亞地區是全球人口老化最快速的區域。因為各地生活環境與醫療品質的改善,包括:日本、韓國、台灣、香港、澳門及新加坡等,都是人口快速高齡化的地區。國際上將各國六十五歲以上人口比例,分成三類:六十五歲以上佔總人口百分之七的稱“高齡化社會”;百分之十四的稱“高齡社會”;達到百分之二十的,則進入“超高齡社會”。相對於全球人口中,二○二二年每十個人中有一位超過六十五歲長者。到了二○五○年,每六人中就有一位高齡長者。

    以美國為例,由於移民政策的緣故,該國人口的高齡化趨勢,不如其他東亞國家嚴重。但二次大戰後的嬰兒潮(baby boomer)人口已大量邁入退休階段,許多社區中的銀髮族,隨處可見。根據美國人口統計,二○一九年六十五歲以上的美國人佔百分之十六點五;到了二○五○年,每五個人中就有一點一個六十五歲以上(百分之二十二),進入超高齡社會。同樣的,澳門人口也面臨高齡化趨勢,從二○二○年六十五歲居民佔全澳的百分之十二點九,到之後長者人數不斷增加。而台灣人口結構也邁入倒金字塔,預計到了二○六○年,六十五歲以上高年者將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九點四,有近四成都是老年人,屆時台灣將徹底成為全球老齡化最明顯的社會之一。

    儘管如此,許多高齡者的研究都指出,“變老”並不可怕,真正令人擔心的是:變老之後沒有夢想,不再被社會所需要,對他人不再“有用”這種狀況!二○一五年美國有一部《見習冇限耆》(the intern)電影,劇情顛覆了當前美國職場規則,網絡商店竟然錄取一名退休高齡者來公司擔任實習生,深刻描繪出當前社會與職場中,年逾古稀者是否還能參與下一代的生活與工作?自身過往的生命閱歷與經驗,可否為電子商務公司提供互補建議等?這部電影其實在提醒世人,如何為長者創造出一個讓這群人,能夠繼續為社會貢獻的有利環境?此事的重要性,並不亞於老齡者的養護照顧。

    曾經有一所英國養老院與附近的托兒所合作,進行三個月的“老、小交流”實驗,每周定期讓四歲的小朋友,前往養老院探望“認養”的老先生、老太太,雙方在室內或戶外玩耍。三個月後,大小朋友要共同舉辦一場同樂會。經過這些互動過程,提升了小朋友的口語表達及人際互動能力,也喚醒了許多原本對生命毫無指望的長者,讓他們重拾年輕時的唱歌與跳舞專長;有的竟然可以自輪椅中起身行走,陪小朋友完成道具製作。研究發現,短短三個月的老、小交流,讓老人家們重拾人生中“被人需要”與“有用”的感覺,刺激了大腦中的多巴胺快樂因子,讓他們重新找到生命的動力!

    近年來,一些報道指出,愈來愈多的日本退休銀髮族,不再只是退休享福,而是選擇繼續貢獻知識與技能的兼職工作,並且認為持續工作,可以保持銀髮族的身心健康,與良好體態。另外,同樣面對人口老化的歐美國家,有些大學已將入學年齡層,從現在的十八到二十二歲,擴大到成人,甚至退休銀髮族群,並且調整考試、師資、課程、教材等。大學課堂也增加“老齡學”等課程,讓當前還在求學的青年學子,有機會學習自己與家人日後如何“共老”的課題,相當的實用與具有前瞻性。

    如果“變老”是你我共同的宿命,能夠提前學習“變老”課題,何嘗不是美事一樁!

    周祝瑛(大學教授)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