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樂隊的建設 論如何推動中華文化教育
澳門的一個定位是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合作交流基地,當中,中華文化有核心地位。要把澳門建設成傳統文化基地,從學校做起是關鍵的一招。
澳門基礎教育一直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在二〇〇六年制定的《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的第四條總目標中,清晰地講到:致力培養及促進受教育者使其能以中華文化為主流,認識、尊重澳門文化的特色。近年,教青局又透過課程改革及基金支持,鼓勵學校為學生開設更多的中華文化教育,並且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客觀地說,如何讓中華文化教育在學校成學生自發喜愛的學習內容,仍需教育界共同探討。這也是筆者長期思考的教育議題,也認為是個很有意義的議題。
在這裏,想透過澳門坊眾學校推行民樂教育的例子,與大家分享經驗。澳門坊眾學校(下稱“澳坊”)一向重視中華文化教育,經過多年的努力,學校逐步形成了毛筆書法、中華武術及民樂三張中華文化教育名片。其中,民樂隊的建設很具參考價值。
一般來說,民樂給人的感覺是傳統、沉悶,莊重不如管弦樂,活潑不如流行樂器,總的來說不太容易被學生喜愛。但澳坊的老師卻別出心裁,守正創新,透過如下新創的幾招,讓民樂隊成為了學生踴躍加入的熱門興趣小組。
第一招是在民樂教育中加入大量的時尚元素,以學生喜愛的內容引發學生的興趣。在總結了過去的經驗基礎上,近些年澳坊民樂隊在練習及表演時,除了傳統樂曲外,還加入了不少新內容新曲目,如 《射雕英雄傳》、《滄海一聲笑》等,甚至加入了荷里活動畫《冰雪奇緣》的主題曲等,大大豐富了內容的新穎性。不難想像,當一首首熟悉的旋律響起時,聽眾喜愛,表演者起勁,形成了極好的良性互動效果。不誇張地說,許多學生就是在聽了如此親切的表演後愛上了民樂,決定加入民樂隊。民樂隊每場新穎的表演就是一場成功的招生會,如此下來,民樂隊在澳坊的熱度一直很高,不愁生源。而且,從教育的角度看,學生對民樂產生了興趣,有了較大的學習動機,再加上適切的教學方法,教學效果自然較好,民樂隊的水平也容易上來,對外又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從而形成了良性循環。
第二招是着力打造民樂隊的“專業性”和“精緻性”。根據心理學知識,我們知道越是專業而精緻的東西就越能吸引人。澳坊近年一直努力打造一支專業而精緻學生民樂隊,為隊伍添置整齊的表演服裝,讓學生學會護理好分配的樂器,努力創設更多平台讓學生去表演及比賽,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而且這種專業和精緻不是靠金錢打造,而是要靠學生用心構建而來。學習專業技能,進行雅致表演,成為了民樂隊的最好寫照,也是吸引學生的重要元素。
第三是注重文化育人的成效。以時尚內容和專業技能吸引學生加入,這是澳坊民樂隊成功的第一步,透過民樂這種傳統文化引領學生成長才是樂隊留住學生的關鍵所在。在實踐方面,澳坊的民樂老師總是注意借助訓練和表演的各種場景,讓學生感受藝術之美,中華文化之優,體悟各種成敗得失,及時助其加以總結,使之成為學生人生之體驗。質言之,澳坊非常注重借助民樂這種中華文化的載體來引導學生,潤物細無聲,較為成功地取得了以傳統文化育人的成效。反過來也加強了學生對民樂隊的歸屬感。
筆者認為,在傳統文化中適切注入現代元素,凸顯精緻的優美特點,注重文化育人,是澳坊民樂隊建設成功的幾項措施,這對澳門教育界推行中華文化教育工作時應有借鏡作用。
陳家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