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懷梅園 情牽兩岸
癸卯新春,網上觀看福州民眾鼓山賞梅盛況之際,老友蔡爾申傳來他的新作《永遇樂 · 相懷梅園》,不但分享了鼓山梅園的詩情畫意,還讓我從中了解到兩岸一段以梅為媒,同心協力共推兩岸和平統一的感人歷史。
《永遇樂 · 相懷梅園》詞曰:風鼓長鳴,湧泉斜畔,星落江漲。諱字相懷,梅園易冠,舊事僧人訪。昔時月影,枝頭點點,曾見劍痕刀創。幾春秋?東方破曉,新添氣派模樣。 登臨勝地,依稀猶記,阿里柳垂花浪。一道青山,百年殤愴,春意乎還盎?堪值回溯,“習陳”四會,京闕故人歡暢。緣無盡,“東和”送萼,袂聯共仰。
相懷梅園位於福州風景勝地鼓嶺,原稱鼓嶺梅園。一九九○年,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習仲勳在京四次會見國民黨中央執委、台灣大陸研究所所長陳建中。他們是陝西富平同鄉,又是小學、中學同窗。習陳四會,這是海峽兩岸關係史上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二○一○年,為緬懷老一輩對祖國統一大業傾注心血,陳建中之子陳東和偕好友劉介宙在鼓山梅園舊地捐建梅園,還將習仲勳字“相近”,陳建中字“懷璞”,各擇首字,取名“相懷梅園”。緣結梅園,情牽兩岸,永誌不忘,相懷梅園這名字很有詩意啊!
當年二千餘株包括朱砂梅、綠萼、美人梅等樹苗已經蔚然成林,相懷梅園成了福州民眾和來榕遊客踏青賞梅的好去處。如果人們進一步了解到相懷梅園的來龍去脈,特別是兩岸以祖國和平統一為志業的老一輩苦心孤詣綢繆規劃時,賞梅的雅興不是會進一步昇華為激動和振奮嗎?
蔡爾申這首詞氣勢磅礴、感情充沛。開頭的“風鼓長鳴,湧泉斜畔,星落江漲”三句,把梅園置於鼓山鼓嶺、湧泉古寺、閩江漲落這一雄峻、優美、古樸、靈動的環境氛圍之中,為全篇拉開了廣闊序幕。“曾見劍痕刀創”前三句,追溯近代我國屢遭外敵欺凌,飽受恥辱,尤其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日本侵略者,隨後國民黨又發動內戰,連年戰火嚴重破壞環境,造成人民生活長期動盪不安。阿里柳垂花浪,阿里山為台灣著名風景名勝區,山腰有一處旅遊勝地,稱柳家花園,盛產青梅和檜木、松柏、柳杉等。“一道青山,命途殤愴”,通過鼓山湧泉寺老僧人回憶,道出梅園滄桑。而在對岸台灣,被荷蘭殖民統治三十餘年,日本侵佔半世紀,阿里山柳家花園生存環境被破壞,民生日子晦暗,反映兩岸同根同體,同樣遭遇。全詞通過“習陳四會”北京,“東和送萼”等具有重要意義的兩岸交流交往,展示大陸一貫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呼喚台灣回歸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殷殷誠意。
蔡君喜好文學藝術,富有才情,他善書、畫,能寫新、舊體詩歌,年前曾賜稿澳門筆會的抗疫詩歌專輯。他曾帶着兩岸關係的課題,數度到鼓嶺梅園考察,即使退下閩台辦副主任崗位,仍樂此不疲。今次他嘗試把詠梅導入特定背景和題材,以梅為媒,聯接兩岸同胞,尤其心靈契合,共同追求祖國的和平統一。
我們感念兩岸先輩仁人志士引領廣大同胞,同心相向致力祖國統一大業。蔡君以詩詞的藝術性與政治性密切結合,詠史懷人,祈願不久的將來,兩岸拋棄前嫌,“兄弟一笑泯恩仇”,親密無間地攜手並肩暢遊鼓嶺梅園。
余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