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 節
這是一個充滿驚喜的新年。兩個月前,那時澳門出現“食店染疫群組”,大家正為又要“撩鼻”犯愁,心想兔年新春得和過去兩三年一樣,在防疫陰霾中度過;一個月前,小城居民身處疫情風眼中,不少人正受骨痛、喉割和高燒煎熬,更有研究預期新春會是另一個疫情高峰呢。
結果,今年以來,疫情竟然近乎神龍見首不見尾,除過去一段時間面對親友離別者外,不少居民感受着新聞每天都是遊客重臨的喜慶氣氛,都像被《黑超特警組》裡那個發光裝置消除了不愉快的記憶似的,要不是臉上還戴口罩,可能已忘記曾經歷的。我懷疑過社會的復元能力,看來是過慮了。
旅客同異性一樣,有又煩,冇又煩。沒有旅客,擔心經濟崩潰,澳門回到那個連文物都沒錢保育的歲月;有的話,買件東西又要排長龍,搭個巴士又得擠沙甸魚,針對澳人的優惠即將成為往事。
有網民說,商戶開放前當澳門人係寶,開放後當澳門人係草。說法雖不盡然,但我總是認為,面向澳人的消費優惠不能停。不是我貪心,皆因這是一種平衡的藝術,內地也有不少地方,當地居民進入景點是不收費的,只有感受到得益大於損失,澳人才願意成為旅遊大使。
開放之後,在小紅書等平台上發現,旅客對澳門的態度已是畫風漸變,從嚮往到勸退——當然這可能只是大數據給我的偏好。要知道的是,澳門的優勢是人比較和善,這種和善不是五十年不變的。
我家居淺窄,擺不下大盆桔,只能放一下蘭花,插幾枝桃花。揮春之類是要貼的。由於老師向女兒介紹了全盒,那麼也得從儲物櫃深處取出來,以增添節日氛圍。節日的儀式感是成長的重要養分,我們無論年齡多老大,兒時的新年該當記憶猶新吧?儘管社恐,都必須要帶女兒外出感受一下。
最後,玩兩手是必須的,儘管這是少有打定輸數的活動,但又有誰不喜歡幻想呢?
太 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