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行業形象 緩就業失衡
自防疫政策放寬後,訪澳客量持續上升,疊加農曆新年節日效應,巿面更見熱鬧。商戶喜迎活水,也大嘆人手跟不上服務需求。如近日有小食店在網上“被宣傳”後成為“澳門必食”的熱搜對象,不少旅客慕名而至,奈何人手有限,由點單到領取食物需輪候兩小時。此外,也有部分食店因為“踢晒腳”而“漏單”;又如有零售店因人手不足,無法服務好客人要求等……
誠然,防疫政策短時間內大幅放寬,“群情洶湧”超出各業想像,人資未全數歸位應付客流,“甩轆”似乎難免。縱使早有業界提醒各業要及時補充人手,做好迎客準備,但疫困三年成驚弓鳥,大門重開也未敢貿然展翅高飛,擔心曇花一現,普遍抱“睇定啲”觀望心態。相對進取的,多數臨急抱佛腳,真正“急需”才招工;尚在喘息的,則計劃節後市面復常,再根據後市部署招聘大計。
多數僱主嘆近日客流增多,欲增人手,時薪六、七十元請兼職仍無人問津。另一方面,勞工界要求優先聘請本地人的呼聲仍然高漲,反映就業仍有困難。
無論經濟環境順逆,“有工冇人做,有人冇工做”恆常存在,要麼是結構性失業問題,要麼就是就業市場失衡。以澳門現時的情況,很有可能處於兩者之間的尷尬位置。
去年貴賓廳結業釋出大批人力資源,部分已轉行快遞等行業,但仍有部分搵工無着落;另一方面,很多體力勞動的工作、基層工種如飲食、零售等一直缺人。即使去年當局加強就業配對且有不少成功個案,但對紓緩整體失業問題仍是是杯水車薪,人資市場供需不平衡是癥結。
尤其疫後經濟開始復常,不願放下身段的,隨着企業開始搶人,或終會等到“荀工”降臨。然而,一直缺人的工種,卻不會因為市道好轉而有所緩解。當局既要為某些“被嫌棄”的工種塑造“升呢”形象,吸引本地人投身,也須因應不同行業的特性,差別性審批外僱申請以真正填補本地勞動力不足。
春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