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二年新名詞
近年不論在網絡世界,還是在現實生活中,有越來越多看不懂意思的名詞出現。這些詞彙有個共同特徵,若把它們拆開單獨來看,是能夠認讀出來的,一旦將兩至三個認識的中文字組合在一起,便感到困惑了。
三年嚴防的疫情,是新名詞被創造的高峰期。二〇二二年末,內地網民嘗試把這些名詞分類整理,數量接近三百個,有些早已存在,但大部分是在疫情期間獨創,其創造力實在令人嘆為觀止。他們把防疫相關的詞彙分成十四大類,從基本的毒株分類、對確診者的稱謂,到檢測方式和政策管理等,除了第一項外,每個類別都有二十個以上的名詞,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親身經歷是理解語言真正意思最好的方法。我在那篇文章中,抽取了幾個新術語想請大家一起看看,是否能夠解讀出背後的含義:陽康、軟隔離、大白、入室消殺、滾動式核酸、時空伴隨者等。
起初我看不懂“陽康”的意思,後來上網查看才知道是解作陽性康復者,但是有點疑惑為何會用“陽康”來特指身體狀況,試想平日發燒感冒康復之後,也不會特別說自己“燒康”或“感康”。
除了創造新名詞,內地也流行詞彙縮寫,藉此節省打字的時間,或避免直接觸碰一些較為敏感的話題而使用拼音及暗喻詞。比如使用“S”代表“死”、“dd”用以打招呼、“躺平”表達生活態度,“贏到麻木了”是“贏麻了”的簡寫,不只是意指勝利,也會用作反諷。
新名詞層出不窮,一方面印證了人類的創意是無窮無盡的,同時在某種意義上,這個語言的詞彙也在逐漸減少。正如奧威爾談及的,如果思想侵蝕語言,語言也可以侵蝕思想。
櫻 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