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入市審慎
業主讓利促成交樓價跌一成
【本報消息】“六 · 一八”疫情以來,從官方公佈的住宅成交資料觀察,樓價跌勢有加劇跡象。最新的十月上半月住宅成交均價,跌至一六年九月以來的低位。美聯澳門營業董事洪莉莉表示,首置、換樓客入市態度審慎,少數業主願意擴大減價空間才有機會促成交易,因此成交量十分低,每宗成交呎價普遍較上半年低1成,特別是特色單位、超大單位的呎價減幅最為顯著。
據財政局最新公佈的資料顯示,十月上半月住宅成交實用面積均價為82,204元(澳門元,下同),為一六年九月錄得81,769元以來的新低。另一方面,今年截至十月上半月,全澳住宅成交僅有2,251宗,較去年同期的4,903宗減54.1%,料再創一五年以來低位,甚至創下歷史新低。
市淡無讓價難以成交
洪莉莉表示,“六 · 一八”疫情以來,經濟環境進一步轉差,就業環境惡化,居民收入普遍下降,無論是首置買家還是換樓客都轉趨謹慎,有資金、有實力的潛在買家保留實力,除非業主願意提供一個較大幅度的減價空間,否則一般難以成交。
例如氹仔市中心樓齡五年內的三房大單位,上半年成交價1,460萬元,最近成交價已跌至1,330萬元,呎價不足7,600元。區內其他三房大單位普遍減價,跌幅約1成,呎價由過去的8,000-9,000元,回落至7,600-7,800元左右。
另一方面,因應樓價下跌,首置剛需用家未必集中於500-600平方呎的開放式單位,寧願買入樓齡較高的正兩房作長住用途,成交價750萬元左右,導致過去呎價普遍過萬元的開放式、一房單位銷情受影響,也有需要因應市況而適度減價。
特色戶呎價不足八千
近月有多宗特色單位、超大單位成交,因面積普遍2,000平方呎以上,成交總價高、呎價低,如特色單位的成交呎價不足8,000元,跌幅十分顯著。由於願意提供較多減幅的業主數量並不多,故成交量繼續低位徘徊,且因成交量不多,低價成交的住宅單位更進一步拖低平均呎價,導致近月統計數據上的樓價跌勢有加速跡象。
雖然近月新口岸區有新盤開售,但由於成交個案不多,且集中開放式單位,對區內二手樓帶動作用十分有限,預計發展商不急於放售,將逐步推售樓花。考慮到區內未來五至十年沒有新盤供應,相信該新盤會漸被區內換樓客消化。
重開電簽作用待觀察
至於國家重開來澳自由行電子簽註申請,需要觀察一段時間,評估政策成效。例如實際訪澳旅客人數、每年簽註次數是否有限制、防疫限制是否影響出遊意願等因素,預期明年一月底春節黃金周後,才能判斷政策放寬後對實體經濟的刺激作用,當經濟好轉、就業改善、居民收入止跌回升,外需、內需消費改善,樓市才有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