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展覽”與構建粵港澳大灣區美術的新形態
同樣,藝術活動數量的增加除民眾對當代視覺藝術的熱情和藝術交流活動頻繁外,亦得益於香港政府對藝術活動的支持。藝術發展局於香港回歸之後,開始開設對藝術團體具代表性組織的資助專案,並於二○一四——二○一五年,香港政府額外增加三千萬港元撥款以支持藝術發展局的資助項目,以加強對香港本地藝術團體的資助。除藝術發展局有對香港藝術的專項資助外,為促進香港與其他地區的文化藝術交流,據香港《2013年施政報告 · 資助文化藝術》中《1997-2015年有關文化藝術方面的施政報告》記錄,民政事務局也專門設立了“藝術發展積金”,用以支持在藝術方面具備優良水準和發展前景的個人及團體所展開的,具有非盈利性質的藝術活動。香港民政事務局於二○一一年設立了專門的“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用以支援具有一定規模及時度較長的文化藝術活動,鼓勵具有潛力的藝術團體、藝術工作者及未獲得政府長期資助的藝術團體從事非盈利性質的活動計劃,並鼓勵社會和有能力的企業對文化藝術活動的支援。
由此可見,從香港回歸之時起,香港地區的藝術活動數量的逐年增加,除民眾及觀者對藝術內容及形式報以持續的高度熱情外,與香港特區政府的政策項目及經濟支持密切相關,這不僅促進了香港本土藝術形式的探索和發展,構築了藝術滋長的積極條件,更促進了香港藝術與其他地區藝術形式的密切交流,使得香港藝術氛圍更加濃郁,為粵港澳大灣區進一步的文化交流及藝術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早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全球最具規模和影響力的兩大拍賣公司選址香港,從事中國藝術品專場拍賣。一方面,得益於香港相對寬鬆的經營環境和地理位置;另一方面,在於香港具備本地精英收藏社團,在此過程中不僅為香港藝術文化環境的構建提供了基礎,更為香港成為中國與世界藝術對話的視窗提供了可能。國際性博物館和全球性藝術博覽會對香港的選擇不僅是東西藝術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過程,更是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國際灣區文化交流彙聚地的典型標誌。
在國際交流方面,根據“一國兩制”承認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地位及其發展藝術和文化的自由。二○一六年一月,香港藝術發展局委約Tobias Berger與伍穎瑜撰寫〈總結香港參與威尼斯雙年展的經驗——探討未來向海外推廣香港視覺藝術的策略〉,基於此,自二○○一年香港曾以“中國香港”名義首次參與威尼斯雙年展,到二○一一年香港藝術發展局一直以公營機構的身份負責整個展覽的一切事宜,如遴選展覽策展人、統籌和管理每屆展覽。自二○○一至二○一三年起,藝發局與西九文化區管理局M+合作,二○一三年和二○一五年兩屆展覽的策展工作均由M+的博物館職員負責。研究報告經過分析認為,威尼斯雙年展是一個對推廣香港藝術家相當重要的國際平台,這項工作需要專業的團隊及充裕的財政預算才能完成。因此,研究團隊建議藝發局應以邀約形式邀請主要藝術機構如M+或香港藝術館等參與遴選。
二○二一年三月,國家“十四 · 五”規劃將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政策目標,是大灣區文化建設及對外交流的重要視窗。同年十一月十一日,亞洲國際級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M+盛大開幕,M+博物館的開設對香港文化藝術的推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M+的自我定位是亞洲+國際級+當代+視覺文化,其中“希克收藏”包含一千五百一十件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奠定了M+博物館的展覽基礎。
這不僅是中國當代藝術史上延展視覺藝術的探索,也為世界了解中國現當代視覺藝術發展和創作打開了視窗,更為大灣區的國際藝術史研究、交流平台和藝術市場做好了鋪墊。
(三)
顧 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