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醫學愛好者
沈括在病中遇到了貴人,真三生有幸。
史載:“郎官邱革相見,問予病目如此,曾耳中癢否。若耳中癢,即是腎家風。有四生散療腎風,每作二三服即瘥。”
這位郎官似乎精通醫學,問診很仔細。其實,結膜炎和耳部不適可能有相同的病因——細菌感染,沈括應該是合併了中耳炎。古代衛生條件很差,病菌橫行,很多人都不慎被細菌所感染,從而罹患各種各樣的傳染病。其實這些規律,當時的人已經有所察覺。
沈括在發病後就曾使用了當地的浴具。有人勸他:“目赤不可浴,將軀體中熱並集頭目,目必甚。”不只一人這樣勸戒,但沈括“不信,卒浴。浴畢,目赤遂大作”。清潔不佳的浴具含有大量細菌,家庭之外的洗浴用水也未必真的衛生,何況,這些器物和用水說不定已經有病人用過,交叉感染在所難免。
沈括嘗試服用“四生散”,“午時一服,臨臥一服,目反大痛。至二鼓時,乃能眠。及覺,目赤稍散。不復痛矣,更進三四服,遂平安如常。”他也許是抱着試試看的心態,一開始還真的驚心動魄,以為病情急轉直下,不料也許是以毒攻毒,此方居然慢慢起效,直至藥到病除。
有朋友會問,這些耳目的感染性疾病和腎有什麼關係?莫非是腎臟也感染了細菌,從而導致全身播散?非也!宋人所謂的“腎家風”完全是中醫概念。看來北宋時,五行學說和五臟六腑理論已盛行。需要注意的是,傳統中醫的“腎”與現代醫學建立在嚴謹解剖學上的“腎臟”,並非同一回事。然而,不管是哪一派理論,能治好病就是好醫術,就是好藥。
結膜炎和中耳炎,如今使用抗生素治療的確可以有效治癒,但古人用經驗療法居然也能降伏病魔,這實在不得不令人佩服傳統醫學的博大精深、深邃奇妙。如果四生散的完整藥方能流傳至今,肯定對現代醫學具有特殊的啟發意義。(三之二)
譚健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