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意會“秘境”
——讀《從澳門向世界出發Ⅱ · 秘境篇》
旅遊散文合集《從澳門向世界出發Ⅱ · 秘境篇》,收入澳港珠十二位旅遊、寫作、攝影界名家、達人的遊記和攝影作品。張裕,著名旅行家,數十年裏於公務之餘遊歷了七大洲一百多個國家;攝影家盧錦盈曾二十七度踏足西藏高原進行創作,兩位都已出版多部專著;散文與小說兼擅的沈尚青,在新聞界服務數十年,具新聞工作者本色,愛在背囊遊中觀察世象民生;胡浩強、羅紹華的旅遊小品亦時於報刊上拜讀。他們串聯起彼此的足跡,結集成這本內容厚重的圖書,向旅遊愛好者們傳遞寶貴的經歷、體驗;讀者憑借他們的視角欣賞美景,體會其情懷,獲取見識。
在書中,年輕作者張曉怡的一篇文章〈我不喜歡旅遊〉令我心裏一動,太可愛了,她說出了我不願輕易道出的同感。曉怡寫道:“去旅行令人非常疲憊:前期有大量準備工作,旅行途中要舟車勞頓,沿途要應對無數突發事件。另外還會極速耗盡積蓄,……同時衍生不少無法盡錄的煩瑣事。生活的本身已滿地狼藉,為何我們仍要踏上征程,背起行裝,邁向更多未知?”
是啊,自己還在職的時候,不管私人外遊還是出公差,離開多少天需先行盡量預備做妥多少天的工夫,以方便同事接手;在旅途中改變不了晚睡晚起的作息習慣,卻振起精神於思覺與五感之中,去認識、了解、感受,晚上完成記錄才覺未負此行,安心躺平。退休後的外遊減少趕工夫的急逼,同樣減少的還有精力,為使行旅中處於良好狀態,行前更多的自律,多備藥物,比別人提早進入緊張期而非興奮期。然而旅遊的獲得感、滿足感、成功感驅動人們為此而破一點財,吃一點苦,遇上始料未及的難題,可能冒一些險,一回回的旅途是一頁頁的斑斕,一次次的成長。這種體會旅行家與達人們最有底氣言說了。
本書書名標為“秘境篇”。何謂秘境?書中固有因行路難而人跡多不至之境,可名之為幽,為秘,然而更多的是大眾路線和目的地。相同的是地方,獨特的是個體,個體的經歷感受不會雷同,不可複製,也不可替代,各自將所歷之境融入自家的生命歷程中。珠海作者張欣燕,為開發小眾旅遊路線,到西藏山南山北艱苦跋涉收集資料。她在阿里遇上一雙純真的髒兮兮的小兄妹,記掛不已,託導遊在再去時帶些衣服給他倆,可是對方是遊牧家庭,會隨季節變化遷徙,牧區茫茫,相遇的緣份只有一次。另一回作者相隔五載重訪帕米爾高原塔吉克族的一個家庭,而故人為托起掉進冰湖的兒童,自己卻沉入湖底去。如此,我對“秘境”便意會了。
不同年齡段都可挽起行囊,有各適其適的遊法,早遊歷則早獲益,更有能力遂願盡興。
林中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