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藩工程
劉邦得天下後大封子弟為諸侯,以為這樣便可以拱衛京師了。不過,在他有生之年也不見得有甚麼作用,反而到兒孫輩時,卻要花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將諸侯的勢力壓下去。
晁錯是太子家臣時已被人稱為智囊了,到景帝登位時受重用,他向天子提出削藩令:“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這個建議是強化中央集權,正如他對父親說:“不這樣做,天子不受尊重,國家不得安寧。”老父知道這樣做是十分危險的,抛下一句“劉氏安矣,晁氏危矣”後便自殺了。削藩令引起七國諸侯以清君側為名造反。景帝腰斬了這個“智囊”後,當校尉鄧公回朝報告軍情時,天子問他諸侯有沒有退兵?鄧公指出清君側只是借口而已,吳楚想造反已幾十年了,景帝想了許久才嘆息道:“公言善,吾亦恨之。” 後悔錯斬了晁錯。
晁錯在孝文帝時期已經表現出過人的眼光,無論國防、經濟等方面都有建樹,例如指出秦朝的戍邊政策是失敗的,因為秦卒到邊塞水土不服傷亡很多,秦人畏懼,視戍邊等同去刑場,稱之為謫戍。他認為不要犯派兵邊屯那樣的錯誤,建議政府招募百姓到邊塞居住生活,並且要為新移民配置好田地和房屋,這樣才會有吸引力。他們在那裡生活生產,適應了氣候,邊患發生時便可以組織他們應戰,因為匈奴擾邊只是搶掠財物而已,百姓抗擊匈奴衛國之餘,也是在保家。文帝接受這個建議。
至於搞經濟,晁錯也有一手。他說,要吸引農民努力生產,主要在於種出來的東西有價值:“貴粟之道,在於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文帝又接納建議。晁錯被人稱為“智囊”,看來並非浪得虛名。
公 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