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脂球
最近重讀了法國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羊脂球》。故事發生於十九世紀普法戰爭時期,羊脂球是一名妓女的綽號,她與幾個有錢人和修女搭乘同一輛馬車,一起逃往法國港口。因為是妓女,羊脂球在路途上一直被嫌棄和利用。即使羊脂球不斷示好,甚至在關鍵時候伸出援手,眾人都不為所動,反而視之為理所當然。
後來,馬車被軍官截停,軍官要求羊脂球服侍他一夜,否則所有人都不得離開。羊脂球不肯,但眾人認為她本身就是妓女,根本沒有理由拒絕。最後,羊脂球只能妥協。眾人非但沒有感謝她,反而更厭惡她。
很多讀者或許會替羊脂球感到不值,但甘仔閱畢說:“她絕對可以拒絕!不用這麼委屈。如果決定要幫忙,便得心甘情願,不應指望得到好的回報。”
甘仔一言,推翻了所有關於“互助互愛”的道德觀念。不過細心一想,類似的事情經常在現實生活中發生,且好心確實不是必定有好報的。
或許有人認為幫助別人是一種投資,即使沒有實質的回報,也能為自己建立良好的形象,又或“儲蓄”人情,好等日後可以理直氣壯地叫人雙倍奉還。可是,這種投資大多失敗,因為立心不良,視幫助為買賣,過於計較。
幫助別人,要準備接受別人“多謝都冇句”的態度;畢竟,別人也未必想你幫忙。
羊脂球知道自己在社會上身份低微,以為與眾人共度患難之後,可以讓自己融入其中。可是患難總是見真情,那真情便是眾人對她的唾棄。不過羊脂球其實不用傷心,因為好歹她是靠自己的能力才能成功逃脫。如果她能扭轉心態,故事結局裡的她,便不用這般卑微了。
月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