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最近網上有個梗,朋友問你在做什麼,回答說讀書。朋友再問讀什麼書,回答是小紅書。
現在大家看小紅書和臉書的時間比看實體書要長得多。我平日無聊時,總愛在微信“看一看”中讀娛樂八卦,或者在小紅書上“雲吸貓”和看美食介紹。
沒有辦法,打開手機時只想放空腦子消遣。當看到篇幅較長或者話題嚴肅的長文,幾乎都是塞到收藏功能中,等日後再看。
記得有位研究網絡文學的學者說,網絡小說跟傳統文學相比,一個特點就是盡量使用固定的詞語和情景描寫,寫得簡明通俗,讓讀者輕易喚起之前的記憶,快速投入文字當中享受情節,而不用進行深思。
網絡上的文章也基於這點,用盡可能簡單的陳述,滿足讀者有限的注意力,使讀者不用怎麼思考就能快速得到結論,出現的都是篇幅短小、結構簡單的文章。
不僅讀者不愛讀長文,創作者也不怎麼愛寫。現在大部分的社交平台都在用算法分配流量。閱讀量越高、互動數越多的內容,越能被分配給更多讀者。在流量變現的大環境下,文章紛紛以獲得流量為目標,內容要足夠煽情或是激起焦慮,甚至不惜扭曲現實、憑空捏造來吸引觀眾點擊。我最近看的一本教寫作的書,更直言全書重點就是要教讀者寫出爆款文章,開宗明義就說起標題的目的不是為了概括文章,而是要吸引讀者眼球。
而且在知識付費的機制下,很多作者選擇把有價值的東西私有化起來變現。以前刷“知乎”的時候,很多問題下還有大V願意分享心得、拿出“乾貨”來。但現在,很多有含金量的內容,都被包裝成付費課程,很少再看到高質量的分享。好讀者少,好作者也少,這大概是當下網絡圈中的困境吧。
木 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