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16版:新園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如是我聞)從身體出發的共融藝術
送舊歲迎新年
安全出行
(隨筆)貓奴無誤
(二弦)要“吃透”一本好書
(斷章寫義)我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聲色點擊)紙捻釘
(杏林外史)孱弱的清朝士兵
(古今亂炖)賀知章《詠柳》詩新解
(一路向南)年 關
(筆雯集)賀鑄的小梅花縛虎手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2 1月28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聲色點擊)紙捻釘

程 文

紙捻釘

    故友收藏的古籍不乏精品,即便只是更換書衣,重新穿線也足以讓我這個新丁大開眼界。

    記得初換書衣,有的古書在拆線後,不論我怎樣翻動,書葉也絕對不會脫落鬆散,整整齊齊的,絲毫不動;有的則是一拆線即天女散花般書葉飄散,須以物壓在上面才好拆去餘下殘線。

    待揭去書衣,便看到兩者區別:書葉絲毫不動的,書腦(即書脊和綴線之間的位置)處必有紙捻釘,一本書下兩粒或四粒紙捻釘,視乎書的大小。後來隨朱振彬老師學修復,他先說紙,再教煮漿糊和畫欄,接着便教搓紙釘,還說這是當學徒時必修之課,曾被師傅要求搓一整天的紙捻釘。

    神奇的紙捻釘又名螞蝗襻、紙鋦子。在穿線前,齊好欄的書葉先下紙捻釘,固定好,再裁切天頭、地腳、書脊,別小瞧兩根小小的紙捻釘,能把書葉固牢,不會出現移位、錯位。即便古籍的絲線隨歲月飛逝而殘斷,釘在書腦的紙捻釘依舊牢固地釘着,歷百年而不斷,令古書不散脫。

    曾見過一本清初的古籍,書衣爛了,絲線斷了,書葉也給蟲蛀得破碎不堪,唯獨兩根紙捻釘“屹立不倒”。

    古籍裝幀中,線裝和包背裝常見下紙捻釘,特別是包背裝,都穿有紙捻釘,以此固牢書葉。不論後人如何頻繁翻閱,又或書背磨損、斷裂,書葉都不至脫落散失。

    搓紙捻釘是手工活,把韌性好的皮紙裁去兩角呈梯形小片,再以手搓成,搓出來的釘頭必須要硬硬的才算合格。

    記得初搓時,不算笨手笨腳的我卻老是沒法把皮紙片搓成釘,狼狽不堪。朱老師瞄一眼,道:沾一丁水試試。果真沾水即搓成型。待搓熟了,即便不用水也能快速搓成釘。

    修復是全手工的技術活,搓紙釘講手巧,畫欄、摺頁、齊欄……更是必須全神貫注的手工活。

    (學“醫”記 · 二)

    程   文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