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I被詐騙集團利用了
人工智能(AI)的發展日新月異,它的出現已是無可避免的趨勢。如何因勢利導,發揮其正向功能,需要各界共同努力。誠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 Guterres)的警告所言,從虛擬走入實體的人工智能,對各行各業的影響難以估算!國際上至今對AI潛在的風險管理與責任評估,還無所對策。AI的技術突破,雖然會帶來無限商機,但其密集且龐大的耗電量,也將嚴重威脅地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節能減碳的努力。將來,誰來決定人工智能需解決的問題?哪些人可以從中獲利?哪些人又會成為受害者?日後AI造成的錯誤,該由誰來承擔?這些問題都將考驗着每一個人。
古人說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網絡盛行之後,這些原本有助於人類福祉的高科技,竟然被詐騙集團所利用!現在,幾乎各國的犯罪集團,包括黑道等組織,都紛紛轉向詐騙行業,以獲取暴利。根據每年發佈兩次詐欺統計的澳洲支付網路(Australian Payments Network,簡稱APN)的調查顯示,在二○二四會計年度中,澳洲銀行等支付卡轉帳詐欺金額高達七億六千多萬澳幣,比前一年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二。由信任科技AI公司(Gogolook)所開發的來電辨識和防詐APP(Whoscall)報告指出,二○二四年全球詐騙情勢已創新高。與二○二二年相比,澳門侵犯財產罪增加了百分之六十二點五;同年,台灣民眾六成以上的電話號碼外洩,位居亞洲第二位。其中,超過五成的民眾幾乎每周都會接到詐騙電話,且有不少民眾會上當提供個人資料,甚至進行支付交易。
常見的“殺豬盤”詐騙,已成為全球的跨國詐騙手法。這些犯罪集團會透過假扮朋友、裝成浪漫伴侶、扮演投資顧問或司法單位人士等身份,以不經意的誤傳訊息展開對話,如“你是✕✕人嗎”或“啊!對不起,不小心訊息發錯了”等釣魚形式出現。一旦引起對方的好奇心並展開對話,詐騙集團便會花費較長的時間與其建立網絡特殊情感與信任關係,把受害者“養肥養大”後,再透過看似有特殊管道的假投資機會,如加密貨幣、外匯交易或海外房地產投資等,詐騙受害者投入資金。他們會藉着社交媒體、簡訊或網絡交友平台等工具,逐步“榨乾”受害者的財務,讓對方誤以為這些都是很好的投資理財管道。一旦受害者發現資金難以取回,此時詐騙者早已無影無蹤,讓對方身心俱傷,信任瓦解,甚至傾家蕩產。
在兩岸四地,許多詐騙集團專門針對股民設計完美的“投資圈套”。他們透過微信、LINE等社交媒體,偽裝成帥哥、美女或知名投資分析師等,利用華人常見的人際關係網絡,不斷嘘寒問暖、關心對方,並分享理財獲利經驗。時間一久,很容易獲得受害人的信賴,於是開始推薦各地“明牌”或其他“穩賺”的房產投資管道,並教受害人如何透過證券商的“複委託”或銀行匯款等方式進行跨境投資。最初,受害者會先嘗到一些快速甜頭,放下戒心後不斷做大,最後深陷泥淖,求訴無門。
只是當AI時代來臨之際,這些犯罪集團又紛紛透過AI入侵更多個人的帳號與個資,利用各種真人面孔或熟人聲音的生成方式,假造身份與受害者聯繫。甚至由一群人來假扮法官、警察、銀行職員、房地產代書及仲介等,集體對受害者進行詐欺行動,包括投資理財與不動產的轉移。他們甚至會透過假車禍真騙錢、假交友博取感情等手法,讓受害者不只失去了財務,也失去了個人的人生與未來!
根據調查顯示,最容易受騙的包括:喜歡獨自處理個人財務與投資、不喜歡與家人或親友討論的人;或是容易聽信網絡傳言、不查證、輕易被人說服的人。另外,一些希望一夕致富的人、對新科技網絡不熟悉的人,或處在高壓力環境中的人,都需要格外提防才好!
因此,國際上許多學校開始對下一代進行媒體識讀教育,包括實施人工智能素養教育。且對象不僅限於在學學生,連許多在職者及退休族群,都一一將數據安全與資訊隱私保護等議題納入其中。他們希望每個人至少有能力去分辨真偽並進行自我保護。面對日益猖獗的AI詐騙,期望有朝一日能共建全球AI防護網,制定打擊犯罪與防範詐騙的策略,讓人類能共享AI的成果。
周祝瑛(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