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16版:蓮花廣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琴澳“軟聯通”:破解跨境生活就業難題
現金分享計劃何去何從?
本澳輕軌經營新法初探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4日星期五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5 3月26日 星期
 
3上一篇  
  放大 縮小 默认        

本澳輕軌經營新法初探

悠 閒

    本澳輕軌經營新法初探

    早前有交通諮詢委員會委員表示,隨着橫琴線通車,東線預計二○二九年完工並通車,屆時澳門輕軌將連接關閘邊檢大樓、氹仔客運碼頭、澳門國際機場及橫琴口岸等站點。由於輕軌的客流量和經濟效益隨路線的擴展和站點的增加,逐漸上升,故希望新一屆政府積極研究輕軌西線的規劃,屆時軌道交通將有望由關閘延伸至將林茂塘、下環、媽閣等地區,甚至進一步研究延伸至舊大橋出口的可能性,形成一個環狀交通網絡,更好地發揮集體公共運輸效益,切實緩解道路交通壓力。新任運輸工務司司長譚偉文曾表示,要解決交通問題,軌道交通在任何一個進步的城市必不可少。澳門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國際化城市,地小人多,亦要發展有效的軌道交通,未來會加強推動輕軌建設。如輕軌東線建設現時如火如荼並延至青茂口岸,會在此基礎上探討澳門半島是否作進一步延伸,特別是到澳門一些“心臟”區域,解決核心區塞車問題。

    筆者對於澳門輕軌路線的不斷擴展,充滿期待,因為本澳地小人多,隨着城市的發展,交通已成為本澳老大難的問題,尤其大時大節或賽車期間,居民在上班高峰期與大量遊客同一時間使用公交,令主要道路擠迫非常,寸步難行,當遇上惡劣天氣,交通雪上加霜。有關問題主因可以說是本澳現時的軌道交通尚未完善,路線覆蓋範圍有限,倘若日後輕軌能多建路線,並形成環狀的交通網絡,將可大大緩解本澳道路的交通壓力。

    目前輕軌路線覆蓋範圍有限,票價亦較巴士為高,且兩者並不能轉乘,故自輕軌運作以來,乘客不算多。二○二三年,輕軌總載客量只有約二百四十七萬人次,雖然按年增長百分之四百○四,但票務收入只有一千三百五十五點五九萬元,筆者相信這情況在短期內並不會發生重大的改變。因此,筆者大膽建議,為了增加本澳居民和遊客乘坐輕軌的吸引力,特區政府可考慮推出免費乘坐輕軌的短期計劃,必然能增加乘坐輕軌的乘客數量,某程度上可減輕本澳路面的交通壓力,令居民和遊客會減少乘塔巴士和的士而改為選乘輕軌前往工作地點或旅遊目的地。另一方面,輕軌公司亦可利用這機會測試輕軌操作系統的承受力,作持續的調節和優化。

    至於失去票務的收入,筆者建議輕軌公司可考慮以發展商業模式作彌補,如因為可免費乘坐輕軌,預期會有大量人流使用,故可以在每個具條件的車站設立大大小小的廣告位,以供公共和私營機構作服務和產品宣傳之用,力求以收取廣告費用來彌補部分的票務收入。

    特區政府有關部門亦可開發車站周邊的廣場或一些公共空間,如媽閣輕軌站周邊的地方,在周末或假期可租予私營公司舉辦合家歡活動,所收取的租賃費用亦可作為彌補輕軌公司部分的票務收入。待日後本澳輕軌形成環狀的交通網絡,能覆蓋澳門半島、路氹和路環,能真正帶給本澳居民和遊客出行的便利時,才考慮逐步收回費用,屆時相信乘客也樂意支付。

    悠  閒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