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13版:文化鏡海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詩歌是美好的一種可能
米 蘭(散文詩)
為了黑妹小虎有個好歸宿
炮灰之詩
潮汐黎明
蒙地卡羅前地沒有原罪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5日星期六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5 3月26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炮灰之詩

廖偉棠

    炮灰之詩

    前幾天看一個YouTube紀實節目“我可能會在戰爭中死去,所以決定說出真實”,節目採訪了身在俄軍前線的中國僱傭兵馬卡龍,看他一念之差淪為戰爭爛頭卒——他自稱“炮灰”,看得人百感交集。這小夥子非常誠懇地勸人們不要因為貪圖軍餉步其後塵,非常尷尬地講述自己被軍人歧視和欺凌,又讓人不知可哭還是可笑。

    節目結尾的時候,馬卡龍因為四肢都受傷而終於得以住入戰地醫院,當他夜裡痛得睡不着的時候,他會寫詩。他寫的詩叫《巴赫穆特》,是關於他戰鬥的地方:

    我喜歡這疼痛的感覺/它提醒我,我還活着。/樹被炸斷了/還會有小樹發枝丫/房子被炸爛了/工程師們會把他們重建/唯獨  死去的人    斷了的四肢/他們再也回不來/戰爭  就是摧毀一切/死去的人看着活着的人死去/活着的人希望死去的人活着/我在巴赫穆特/騙子、音樂家、英雄、懦夫/齊聚一堂/一個被戰爭摧毀的城市

    “死去的人看着活着的人死去/活着的人希望死去的人活着”這兩句讓我想起布萊希特的名作《致後代》:“這是人們會說起的一年,/這是人們說起就沉默的一年。//老人看着年輕人死去。/傻瓜看着聰明人死去。//大地不再生產,它吞噬。/天空不下雨,只下鐵。”裡中間那兩句。我猜馬卡龍讀過這首詩,可是在關鍵一刻他站在了這一方,去屠戮布萊希特的一方。

    “騙子、音樂家、英雄、懦夫/齊聚一堂”,這是對戰地最深刻的認識,讓戰爭二字變得有血有肉。馬卡龍的靈感來自前一個鏡頭:當他和同袍闖進廢墟一般的烏克蘭人留下的空屋,他的戰友掀開一台鋼琴的罩布,竟然坐下來彈起了古典樂曲,這個武夫,想必就是馬卡龍說的音樂家,那麼騙子是誰呢?

    他倆此刻都是騙子,我們也是共謀。如果我們只聽樂聲、只看那鋼琴前的背影,我們會一剎那誤以為自己還身處和平年代,你甚至會錯覺,在鋼琴前圍坐着專心聆聽的一家人,不一會兒還有一個烏克蘭老奶奶端着茶點笑咪咪地走過來……

    但是沒有,只有炮灰之詩和炮灰留存。這個彈鋼琴的背影,可能早已被無人機“收割”。我不禁想,烏克蘭詩人又會怎樣書寫這個場景?我手頭正讀着烏克蘭當代最有名的詩人謝爾蓋 · 扎丹(Serhiy Zhadan)的詩集,他去年以五十歲“高齡”參軍往最前線,生死未卜。

    恰好,我讀到他寫:“記住冬天是如何在你的家鄉開始的,/那些敢於留下來生活的人/是如何活下去的,他們緊緊抓住雪和空氣,/活着,掙扎着活着/你所有的朋友/試圖讓時光的潮水遠離你/但第一波浪潮席捲了他們……”扎丹和他的朋友們,不可能成為灰燼,他們會成為鹽,成為世上的光。

    廖偉棠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