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何法
最初是學英文,老師教到,問句分兩種,一種為yes - no question,即是非問句;另外一種則是5W1H,中文譯作六何法:何時、何地、何人、何事、為何、如何。後來,作文課想不出情節,也用這個思路湊字數。學辯論時,也用六何法分析,找到答案,就能接近辯題討論意義多一點。
要是辯題這樣分析,文章如此寫就,生活是不是也可以這般規劃?想結婚,要找到對象、擇好日子、決定地點、規劃形式,最重要是想想為甚麼要結婚,確定結婚能達到這個目標。想見某位朋友,也要約日子、決定在哪見面、幹點甚麼、怎麼去,亦要想想自己為甚麼要見對方,把想說的話說清楚,即使只是單純想見面聊天,也最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想念和重視。
六何之中,別的都是執行性問題,只有“為何”,是價值性問題,探求意義、心理,甚至哲學,所以我一直覺得,“為何”是最難解答的。比方說寫作,為甚麼寫作,喜歡所以寫,但為甚麼選這個題目、為甚麼用這個修辭,乃至為甚麼不喜歡別的而喜歡寫作,答案都不是一時三刻說得清楚。
“為何”那麼重要,又那麼難以得出答案,日子該怎麼過下去呢?執行性問題就容易回答了,先把其他五何都做好吧!日子一天一天地度過,踏實地、用心地過,這便是找尋答案的過程。回到寫作這件事:由自己一人寫,到認識了大家一起寫;由高中投稿寫,到社畜媽媽固定寫;由投到澳門報章去,到大灣區的報章雜誌都投過去。時日流逝,文稿積攢,我竟也湊出一本散文集來。整理時發現,自己很愛抱怨陰雨天,所以這本書命名為《總要相信有晴天》。怕落雨卻不逃避,找不到答案卻不放棄,只要嘗試作答,就不怕沒答案,為甚麼這樣活着,我邊活邊解答。
安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