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07版:科技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機械人將可快速進化?
新型硅芯片記錄腦活動
歐探測器發現新行星
鳳凰星系團快速產恆星被發現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5日星期六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5 3月25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新型硅芯片記錄腦活動

美 子


新觀測手段正在拓展我們對大腦的認知邊界


硅芯片上的微孔電極陣列(部分)

    新型硅芯片記錄腦活動

    芯片是數字經濟的引擎,例如生成式人工智能(AI)等有望改變多個行業的科學技術都有賴於強大芯片。美國哈佛大學團隊日前開發出一種創新性的硅芯片,能夠記錄大量神經元間“突觸”信號的細微變化。利用該芯片,團隊繪製並記錄了二千個大鼠神經元之間的超過七萬個“突觸”連接,這標誌着神經元記錄技術的重大突破,有助於人們深入理解大腦功能。

    高階大腦功能源於腦細胞或神經元之間的特定連接方式。神經元間的接觸點稱為“突觸”,科學家致力於繪製這些“突觸”連接圖,不僅為了揭示哪些神經元相互連接,還需要評估每個連接的強度。在生成“突觸”連接的圖像方面,電子顯微鏡是一種有力工具,但它們無法提供關於連接強度的信息,這限制了人們對神經網絡功能的理解。

    相比之下,膜片鉗電極是目前記錄神經元活動的黃金標準,它能高效進入單個神經元內部,精確記錄其“突觸”信號,並據此判斷“突觸”連接的強度。然而,將這種技術應用於大規模神經元群的研究一直面臨挑戰。

    據悉,在這項研究中,團隊使用一塊具有四千○九十六個微孔電極陣列的硅芯片,在芯片上培養的大鼠神經元中進行了大規模並行細胞內記錄。通過這種方法,他們從大約二千個神經元中提取了超過七萬個“突觸”連接的資料。

    研究團隊通過向電極注入小電流來輕微打開細胞,實現高效的細胞內記錄。微孔設計類似於傳統的膜片鉗電極,但比垂直納米針電極更容易製造,而且與神經元內部耦合效果更好。

    實驗結果超出了預期,在四千○九十六個微孔電極中,平均有超過三千六百個(即百分之九十)實現了與頂部神經元的細胞內耦合。由此得到的高質量記錄資料使科學家可以根據每個“突觸”連接的特徵和強度進行分類,這將極大推進人們對神經網絡結構和功能的理解。

    研究團隊指出,新工具的誕生總會推動一場認知革命,新觀測手段正在拓展我們對大腦的認知邊界。

    美    子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