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16版:教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運用SMART原則解鎖孩子的行動力
甚麼才是對孩子最合適的選擇?
啟動學生的學習引擎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5日星期六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5 3月24日 星期
 
3上一篇  
  放大 縮小 默认        

啟動學生的學習引擎

李 唯

    啟動學生的學習引擎

    現代社會高速發展,電子產品、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大行其道,莘莘學子或習慣被色彩繽紛的畫面和視頻吸引,或習慣即時應答式網絡智能互動,因此當回到課堂時,一旦沒有聲、光、電等感官刺激,學生們的專注力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在教室中,幼小學生可能仍會熱衷於回答老師的提問,但若是中學、大學或成人學生,大抵逃不過“一問三不答”的命運,很多學生慨嘆:“上課提不起興趣,課堂沒有吸引力!”不少老師唏噓:“學生們不主動,上課只能感動自己!”

    “怎樣說學生才會聽?如何教學生才會動手做?讓學生投入的課堂是甚麼模樣?”等,可能是教師們永恆關注的話題。在瞬息萬變的世代,適時調整教學方法和技巧,成了教師們的必修課。誠如彭冠綸女士在《療心圖書館》一書所提到的那樣:“不要用過去的經驗,教導現在的孩子,面對未來的問題”。

    課堂中,最認真和最投入的莫過於教師本身,但傳統的講課式教學已無法滿足學生們的“胃口”,即便教師的演講力如何精進,使用多媒體教學,把精美的簡報和視頻引進教室,似乎也未能完全搶佔學生們那日益萎靡的專注力。近年,不少教師和培訓師都提倡遊戲化教學法,讓教學變得更有趣,增加互動性。能使學生們更專注投入,教師們更省心兼有成就感,到底,這是一項怎樣的教學呢?

    遊戲化教學是在教學過程中,應用遊戲化的元素。遊戲化教學不是在課堂中玩遊戲,而是把握教學三大核心(環境建立、即時回饋、課程目標),熟悉關鍵五機制(與教學目標結合、簡易的遊戲規則、團隊基礎、公平性、無風險環境),應用遊戲化元素PBL(點數、獎勵、排行榜),營造小組間的良性競爭氛圍,並逐步提升挑戰難度、管理時間壓力進而產生“心流”的學習狀態等課堂面授技術。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行為理論、認知理論、建構理論共同組成的學習黃金三角,從教學融合、刺激強化、典範與要求等三階段的實踐,讓學生重複經歷教師講述、案例拆解、示範與討論環節,以分組團體賽及遊戲化PBL元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等方式,讓學生不光在課堂上玩了和笑了,同時還理解了、吸收了和牢記知識。

    遊戲化教學技術需要在課堂中使用獎勵,到底是優點還是缺點?這好像是眾多教職員關心的問題,大家都希望學生們自動自覺愛學習,而不是奔着獎勵或點數去,學習本身就能使人進步和愉悅,就像閱讀能帶來快樂一樣,本身就能讓人陶醉其中,不應依靠其他物質或非物質嘉獎。因此,老師們不禁擔心使用有形的獎勵等“外在動機”會損害享受學習的“內在動機”。然而,據職業講師、教師們的教學教練王永福先生所著的《遊戲化教學的技術》一書所述:“遊戲化是動機強化的火種”、“當刺激強化而改變學習氣氛後,主動參與就變成一種常態”、“外在動機影響參與數量,內在動機影響參與質量”,給予點數或獎勵並非真的只為以獎品為餌誘人上當,獎勵只是一種方式、一個媒介,以營造榮譽感,像眾多遊戲能為人帶來即時愉悅一樣,觸發內心的成就享受,從而啟動學生愛學習的引擎。此外,為應對習慣追求正確答案而猶豫不決、沉默寡言的學生,以及生怕答對後鋒芒畢露、招人嫉妒而不肯參與的學生,遊戲化教學中的小組團體化良性競爭、無失敗風險的課堂環境能促使學生的參與度轉化,學生們不再是為自己而表現,而是為小組的榮辱而戰,且答案錯了也會得分。如此教學現場,很難不令學生留連忘返,心馳神往。

    李    唯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