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SMART原則解鎖孩子的行動力
孩子拖着作業不做、去興趣班練習時三催四請、連上學前整理書包都能磨蹭半天,這些場景屢見不鮮,令許多家長頭疼,親子關係也因此緊張。其實,大部分孩子並非不想行動,只是缺乏方法和內在動力,在行動前迷茫徘徊或原地踏步。筆者深信孩子的拖延行為是有規可循的,也能用科學策略改善。本文將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孩子拖延行為的內在因素,引導家長們運用“SMART原則”。
拖延的三大內在因素
要解決孩子的拖延問題,就得先了解背後的心理機制。首要談及的因素是“負面資訊加工優勢”的影響,因為孩子大腦發育過程中,對“困難”信號很敏感。比如面對數學作業,他們容易過度放大題目難度,忽視完成作業後的成就感。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轉換思維,多想完成任務後的好處,像得到老師表揚、提升知識水準等,改變孩子在執行任務前過度關注困難的想法。
其次是“完美主義傾向”的影響,有些孩子受着完美主義的影響,害怕犯錯、擔心表現不完美,所以遲遲不敢行動。在他們看來,拖延是避免失敗的“安全原則”,寧可原地徘徊,也不願冒險嘗試。
最後一項是“執行動機不明”,當孩子不理解目標意義,或在目標設定中沒有自主選擇權,行動意願就會降低。比如孩子被迫參加不感興趣的課外輔導班,因為不明白其價值,積極性自然不高。
從這些因素可以看出,拖延並非孩子故意的,而是大腦面對壓力時的自我保護機制。家長不能只當“行為監督者”指責催促,而是要轉化為“情感支援者”的角色,給予理解、鼓勵和幫助,指引孩子重塑認知和其行為模式。
剖析SMART原則
SMART原則由明確(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達成(Achievable)、相關(Relevant),以及時限(Time-bound)五個核心要素構成。這一原則源於管理學,經實驗驗證,確實能幫助孩子把模糊任務轉化為清晰的行動規劃,有效地解決拖延問題,培養自主管理能力。下面結合家庭教育場景,講述實際運用中的各項要點。
一、明確性,即以明確目標取代模糊期待。孩子成長中常遇到目標過於籠統的情況,就像在大海航行卻沒方向,不知從何下手。比如家長說“你要用功讀書”,孩子會困惑“用功”具體要做甚麼?但如果家長引導為“每天放學後,花三十分鐘進行複習,之後運用費曼學習法,清晰地表述一次當天所學內容”,這樣,孩子就知道該怎麼做,行動門檻降低,能快速開始進行學習。
二、可衡量性,用“看得見的進度”建立信心。量化目標對孩子來說,就像間尺般精準地測出結果,能讓他們直觀感受到努力的回報。例如,與其不斷勸告孩子多閱讀,不如設定“每周讀完兩本書,周末畫出故事思維導圖”的目標。通過書籍數量、思維導圖完成度等指標,孩子能看到自己的成長軌跡,每一次進步都清晰可見,這能增強他們的學習動機和信心。
筆者建議家長可設計一些視覺化的提醒與記錄,如在書桌上貼一張“閱讀闖關地圖”,當孩子讀完一本書,就貼一顆星星。這樣,孩子的進步能直觀展現,激勵他們持續學習,同時促進他們的成就感。
三、可達成性,嘗試分解任務,讓成功變成“可複製”。研究表明,目標過高容易讓人逃避,孩子更是如此。例如孩子數學基礎薄弱,這時要求“下次考試須得滿分或九十分”,可能適得其反,讓孩子畏懼和抵觸。家長可以把大目標分解成小步驟,如“每天做五道基礎題,兩周後把正確率提高至百分之八十”。孩子通過一次又一次小成功積累經驗,會產生“我能做到”的信念,形成進取的動力。
另外,家長可以通過正向焦點轉移的方式來激發內在動機,比如對孩子說:“每日做五題數學基礎題,一個月後就能輕鬆完成這練習本,要不要試試?”這種成事後的想像方式能讓孩子在腦海中勾繪出成功畫面,激發行動動機。
四、相關性,連接興趣與目標的“意義感”。當目標與孩子的興趣或實際需求有連結時,高效執行力就更容易出現。就好像,當孩子對科學實驗感興趣,家長可以把背誦英語單詞的任務轉化為“學會十個實驗器材相關的英文單詞,並用它們描述喜歡的實驗步驟”。這樣,學習不再枯燥,與孩子的生活經驗產生共鳴,孩子會更主動投入,學習效果也更好。
五、時限性,用“時間框架”啟動行動力。人們往往難以實現沒有截止日期的目標。例如家長對孩子說“暑假期間要練字”,孩子可能因缺乏時間約束而拖延。但如果設定為“每周三、周五下午四點,練字三十分鐘,聖誕節前完成一幅書法作品”,明確的時間框架能給孩子緊迫感,幫他們克服分心和惰性,有效落實行動,完成任務。
最後,家長鼓勵孩子面對任務時,必須考慮從“先完成”到“再完美”。以寫作文為例,先設定“今天寫出三個段落大意”的小目標,孩子完成後,第二天再豐富細化內容。這樣能讓孩子感受到任務的可操作性,增強自信心。
學習英語的應用實例
一、具體目標:為孩子樹立清晰的英語學習方向。每日背誦十個新單詞,並於睡前運用其中的五個單詞造句,以此加深對單詞的理解與記憶。
二、進度追蹤:可以通過製作一本“單詞積累簿”,鼓勵孩子每日記錄所背誦的單詞及造句。這本簿就如同孩子的成長日記,默默記錄着他們在學習道路上的每一步。
三、實際可行性:鑒於每位孩子的學習能力各有差異,若初期孩子覺得每日十個單詞的任務過於沉重,家長可適當調整目標至每日五個,再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逐步增加。這樣既能確保目標在孩子可達成的範圍內,也能讓孩子在實現小目標的過程中累積自信。
四、興趣導向:我們應尊重孩子的興趣,選擇他們感興趣的主題單詞,如動物、太空等。同時,結合孩子喜愛的動畫片台詞進行單詞練習,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五、時間規劃:親子間可以制定每月的學習挑戰計劃,並將每次星期日設定為“單詞挑戰日”。將一個月的學習任務劃分為四個階段,每完成一周的任務後,便通過遊戲的形式進行檢驗與鞏固。同時,將遊戲作為一種獎勵,激發孩子持續學習的熱情與動力。
六、環境輔助:家長還可以把英文單詞卡貼在家中相對應的地方,如冰箱、客廳、浴室等孩子常經過的地方,讓孩子隨時隨地進行複習。在孩子連續一周完成學習任務,給予積極的肯定及美味的食物,這種正面回饋能讓孩子感受到努力被認可,強化學習的正向情感和體驗,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成長。
結 語
用SMART原則點亮孩子的內驅力,積極心理學相信每位孩子都有成長潛能。SMART原則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橋樑,長期善用能增進彼此間信任,幫助解決孩子在成長中的問題。
孩子出現拖延行為時,家長要知道,孩子需要的是清晰的行動指引;不是批評,而是對努力的肯定;不是追求完美,而是鼓勵嘗試。讓我們以SMART原則為指導,接納孩子的狀態,陪伴他們把“我做不到”變成“我有勇氣願意試一試”。因為我們培養的不僅是“不拖延的孩子”,更是具備強大自我規劃能力、能在未來挑戰中持續成長的獨立個體。這份能力,將是孩子人生中最珍貴的禮物。
澳門兒童及家庭教育協會理事長
黃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