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5版:閱讀時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書單外的深林
知行合一 構築澳門“文化綠洲”
漫步澳門建築之旅
勿淪為被算法操控的傀儡
《誰在門口放了一顆蛋?》
《媽媽是我的》
《都是閃電燈害的啦!》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5日星期六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5 3月23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漫步澳門建築之旅

亞 詩


《遊走澳門建築美學》 作 者:呂澤強 出 版 社:三聯 出版日期:2024年7月

    漫步澳門建築之旅

    上一本閱讀由澳門註冊建築師、法國文化遺產建築師呂澤強所著作的書,是出版於二〇二〇年的《記憶之外:走回20世紀看澳門建築保育》。作為亞洲其中一個較早開展遺產保護的城市,該書透過講述澳門的十六項建築保護,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了澳葡政府過去一百年對澳門建築的保護歷程,及其與歐洲、葡國相關政策的關係。除了讓讀者了解歐洲現代意義上的遺產保護如何透過葡人在澳門落戶,亦從中思考澳葡政府如何透過保護建築遺產,在澳門回歸後讓葡萄牙文化繼續潛移默化地影響這城市。

    澳門歷史城區於二〇〇五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也離不開早期對建築保育的重視。過往對建築的粗淺觀念僅在於,其內在功能的實用性與外在風格的美學性。記得當時讀罷《記憶之外》有兩大感受:一是建築物(尤其是地標性建築物)原來可以是充滿政治性的;二是多得作者大量爬梳上世紀的葡語文件,讓讀者得以較深入了解在中文資訊圈不流通或缺少的一些觀點與內容。

    這次閱讀作者的另一近作《遊走澳門建築美學》,心情相對輕鬆,彷彿參加城中一場“澳門建築美學”專題導賞,而星級導遊便是澳門建築師兼藝術家的作者本人。本書共分五個部分,每個部分挑選了一些具代表性且大致上能確定設計者的建築物為主軸,再簡介相關或鄰近具特色樓房,以主軸的案例建構澳門建築美學的發展脈絡,可以說是一本澳門十九世紀下半葉及二十世紀的建築美學簡史——創造本土古典(1840-1900)、復興風格餘暉(1900-1930)、裝飾藝術新風(1930-1960)、走向現代大潮(1960-1980)、理性秩序之外(1980-2000)。以建於一九三六年的紅街市為例,作者認為,它的設計雖然受到歐洲裝飾藝術的風潮影響,但設計上更多地強調現代設計的抽象幾何性及空間佈局的理性與功能性,可說是澳門一座具原創性的現代建築物,且是為數不多的具現代風格的建築遺產。

    《遊走澳門建築美學》揀選了三十三項建築物作分析介紹,目錄上刻意不指明是何幢建築物的方式,甚有趣味性。這些標題有些很好猜,如:最紅的街市、新哥德風的小教堂、帶葡萄牙裝飾的現代主義學校;有些則未必人人都猜到,旨在引發讀者的好奇心,如:澳門的白宮、簡潔幾何形體的中學、受馬賽公寓影響的住宅大樓等。對於平日叫慣的“大堂”教堂,原來昔日華人稱之為“大廟”,摩爾兵營則被老一輩稱作“水師廠”,這些於相對年輕的一輩來說,也算是不讀不知的“新知識”。

    大概作者本身也是建築師的緣故,他在每一篇的“導賞”中,都會花些段落介紹該建築師,並提及一點相關事跡(如:受結構主義影響的九澳七苦聖母小教堂,背後就有段居澳意大利人夏剛志與“小偷模特兒”的“寬恕”小故事),及其另外的建築作品,讓人感到作者對設計者的尊重與重視之同時,亦讓有興趣的讀者多一份(不限於本地的)延伸觀賞清單。

    乘近年興起的城市散步風潮,作者於書末也附上幾條漫遊路線:古典折衷之路、裝飾藝術之路、現代與後現代之路、媽閣/西望洋區、黑沙環區。對於已厭倦流於表面的“打卡”模式、喜歡深度遊的讀者,不妨帶着這本資料豐富扎實之餘亦兼顧大眾閱讀趣味的書,漫步澳門的大街小巷,一邊感受這個城市的建築美,一邊深入了解其中蘊含的歷史與文化內涵。

    亞    詩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