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5版:演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數百英魂埋骨處
十大表演藝術新聞你選不選(三)
回憶中的布魯克納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3日星期四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5 3月20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十大表演藝術新聞你選不選(三)

尼修斯


戲偶館是夢想的搖籃

    十大表演藝術新聞你選不選(三)

    尼修斯

    “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成立”:把這條新聞加入候選有點奇怪。文總在二〇二三年已經成立,可能在二〇二四年因雙慶加倍活躍,而引起誤會;該會設有十六個專業委員會。自認熟悉澳門文化環境之士,作為文化冷知識,不妨先閉目猜猜是哪十六個委員會……小弟汗顏,只猜中了八個:作家、戲劇家、電影家、音樂家、美術家、曲藝家、舞蹈家、攝影家、書法家專委會,原來還有民間文藝家、雜技家、電視藝術家、文藝評論家、文藝志願者暨青年發展、中葡文化交流專委會及學術委員會。百家爭鳴、家家有求,覆蓋面甚廣。文總的工作任務是凝聚澳門文化藝術界,促進文藝界的大團結、大協作、大聯合;精準對接國家政策、助力“一基地”建設等等。如何能在大結合,大共融下保持本土特色,似乎是本土藝術人要細心琢磨之事了。

    “澳門藝團往內地及外地演出尋生機”及“多個澳門作品入選蛇口戲劇節”又是可以放在一起談的新聞。這事可以由疫情那幾年說起,內地劇院邀請外國劇團演出成為難事,把目光更多投向澳門。而當時澳門不少劇團也在尋找突破發展的出口,曉角便在幾個月內連番到內地演出《二月廿九》、《水滸英雄之某甲某乙》,而兄弟班藝術會的《北緯22度咖啡店》也吸引了不少的目光。到了二〇二三年底,深圳更與澳門結緣,多個藝術節慶都有澳門劇場人的身影:BeSeTo中韓日戲劇節邀請曉角首演新作《捉迷藏》、蛇口戲劇節在全國投件的過百份作品中評選出十個,當中澳門佔了兩個:魔術師馮兆恒的《新與舊之間@蛇口》及劇場表演者袁一豪的《造美之城》;深圳灣國際藝穗節更邀請澳門的Bok(搏)劇場策展了多個節目;而在多個節慶中,均邀請了澳門的劇場人主持對談會。過往發展多年與內地的文化交流的經驗累積下,有些劇團更努力面向市場,發掘和培養觀眾,例如曉角的《捉迷藏》便在上年年底在北京、深圳、廣州演了十場。而李宇樑、譚智泉、陳斐力、莫倩婷、袁一豪等劇場人的名字,亦漸被內地觀眾記住。

    “張藝謀《2049》開演”:張大導來澳首創,自是萬眾矚目。當中八個段落以現代科技和傳統結合,呈現了西北花兒、蒙古族呼麥、苗族古歌、京劇、北方秧歌等非遺項目。有人看後大呼過癮,大開眼界,有人嫌它太過零碎、像作品展示多於演出,有人說沒有澳門元素……不過張藝謀創意獨特,看他的作品若沒有爭論,似乎更不靠譜吧。

    “路環戲偶館面臨結業”:滾動傀儡另類劇場於二〇二一年把原“路環藝文空間”整合,成為三層獨棟的戲偶館。林婷婷與趙七的情侶檔,打開了澳門窺看外地戲偶天空的窗口,與不少人結緣,生出主流藝術外更多元的花花草草。數年過後,努力堅持下,可惜仍是入不敷支。近來不斷尋找合租伙伴,但情況並不樂觀,屢傳結業之危。近來路過館外,未見門開,不知存亡如何?路環戲偶館對不少人來說,不只是個藝術空間,它更似是見證着藝術人追尋夢想的成果。無論結果如何,“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共勉之。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