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16版:文化鏡海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詩意空間的重構與哲思
胡辣湯的執念
論小說
松 鼠
離 巢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2日星期三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5 3月19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論小說

李俊文

    論小說

    匈牙利哲學家本斯 · 納內(Bence Nanay)曾於《美學》一書中提及,作為評論家的他,在某天突然回看,他少年時所熱愛的小說,這些曾經的最愛,竟然在長大後變得不堪入目。但為何會這樣?為甚麼曾覺得動人心弦的情節,如今可能變得幼稚可笑。反之,為何過去有些令人苦惱的情節,卻在某天令你感悟?

    當然,對於小說的理解,有時候是涉及人的年齡與心境,例如沈從文的《邊城》,當中有些情節,可能是中學生未必能體會的。正如書中的對話,翠翠問:“後來怎麼樣?”祖父說:“後來的事長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沈從文筆下的祖父,是不太願意解釋的,翠翠只看到愛情的苦惱,而祖父則看到了整個生命的無常與過去的包袱。因此,這段話看似簡單,卻隱藏着對生命深刻的理解。就像我們年輕時,或許只看到其中的愛情故事,但往往忽略了對生活的體會。

    如今,我們有很多方式去體會不同的故事,就像電影,觀眾可以透過畫面,簡簡單單在兩三個小時內,就經歷了普通人的一生,甚至是名人的一生。即使是傳統小說,有聲書亦相當普及,無論是男聲女聲,溫柔的、莊嚴的,或是嬉笑的語調,似乎都可以輕易從手機中找到。但這恰恰忽略了小說中最重要的元素——速度,一種自行調節的閱讀速度。

    不像電影或有聲書,我們無法選擇何時暫停,好像到了這一刻,我們看到了,就必須要馬上笑,要有悲傷的感覺,但下一秒隨着劇情的發生,我們被強行轉念了。即使是一般報章中的散文,從小被訓練要找重點的我們,往往着重的是“重點”而不是細節,在這過程中,鮮少有體會的機會,即使作者在文章中加入細節,讀者只會覺得囉嗦或冗長。因此,小說作為一種文字載體,它的獨有之處,就在於可以根據自己的步調來理解和感受,沒有人可以阻礙或阻止你去感受,就像親手捉緊了生命一樣。

    在《霸王別姬》中有這樣一段:“她狠狠心,走了。為了更狠,步子更急。在院子裡,幾乎就滑跌。一個踉蹌,頭也不回,走得更是。如果不趕忙,只怕馬上捨不得,回過頭來,前功盡廢,那又如何?”這段文字中,每一個動作和情感,都需要時間去感受。如果我們匆匆略過,便無法體會其中的情感張力和細膩之處。

    作為讀者,對於小說的理解是超越性,是獨特且個人的。我們不只是在閱讀文字,更是在經歷着書中主角們的矛盾與情感。某些深刻的情節,更會令我們暫時停下來,合上書本,閉上雙眼,靜靜思索,這樣的體驗,是其他文體無法賦予的。

    同時,小說也是最難轉述的文體之一。有時候,看了一本覺得十分不錯的小說,跟友人談論了半天,好像也說不出其精彩之處究竟在哪裡,最後總會以一句“你回頭去看看就知道了”草草收場。當然,對大部分人而言,也就當閒話聽聽罷了。即使有人真的回去看這小說,你們仍然一樣“無言以對”。這並非因為你們無法溝通,而是像禪宗的公案一樣——一切盡在不言中。

    因為,你知道他讀了甚麼,他也知道你看了甚麼,或許,此刻你們的心靈達成了同步,這就是小說的吸引之處。

    李俊文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