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16版:文化鏡海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詩意空間的重構與哲思
胡辣湯的執念
論小說
松 鼠
離 巢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2日星期三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5 3月19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詩意空間的重構與哲思

魏 維


    詩意空間的重構與哲思

    ——讀龔剛《魚在水面上咬住一朵雲》

    魚在水面上咬住一朵雲            作者:龔剛

    魚在水面上咬住一朵雲

    咖啡在陶瓷杯裡傾聽喋喋不休的人類

    櫻桃木棉一路飛翔

    掠過一座座帳篷

    穿着睡褲的露營者,坐在雨的翅膀

    討論天空失火的真偽

    蘆葦與堤岸,並轡而行

    暴漲的江水把自己鋪平

    種下一棵棵樹的影子

    也種下隱藏其中的魚竿

    在水下耳聽八方

    準備釣起落日

    遠山甦醒

    三角梅無比明亮

    為即將消逝的季節宣示主權

    風景一直是現代詩歌的重要主題。從華茲華斯筆下英國湖區的優美自然風景到波德萊爾詩歌中繁華、喧囂、孤獨與迷茫的城市風景,詩人們在其中隱喻最深沉的情感與最深刻的思想。澳門詩人龔剛有意模糊自然與城市的界限,將二者交織成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詩歌風景。在詩歌中,熟悉的是風景的物,陌生的是一種看風景的視角,這一透視風景的倒置裝置,為現代生活重新打開詩意空間。

    如果僅從意象來看,魚、雲、櫻桃木棉、雨、蘆葦與堤岸、江水、樹、落日、遠山、三角梅勾勒出自然風景,咖啡、陶瓷杯、帳篷、露營者、魚竿則展現當代都市生活風景。詩人卻拒絕涇渭分明,他用咬、傾聽、飛翔、種、釣、宣誓等動詞重構出一幅超現實與現實的融合的詩歌風景。魚咬雲、櫻桃木棉飛翔、江水種下樹影等意象顛覆了常規的自然秩序,呈現出一種超現實的荒誕美感。這種充滿陌生化效果的倒置打破了讀者對熟悉風景的固有認知模式,迫使我們跳出慣性思維,重新審視世界的可能性。它並非簡單的拼湊,而是通過日常生活的觀察而來。詩人捕捉白雲倒影,魚行水面的瞬間,捕捉江中樹影,落日垂釣的時刻,把捉櫻桃木棉輕盈、三角梅明亮的特質,使不同元素在現實與超現實的錯位中找到新的和諧,創造出獨特的藝術張力。

    在這倒置的風景背後,蘊含着深刻的主體性思考,主體性在詩中複雜而隱晦。傳統風景往往是人類觀察、欣賞的物件,從“喋喋不休的人類”、“露營者討論天空失火”可見人類以思考者、探索者姿態存在,試圖解讀自然現象,彰顯思維主體性。詩歌卻未止步於此。詩中的人類處於被“傾聽”、被自然現象“圍觀”的位置,如“咖啡在陶瓷杯裡傾聽喋喋不休的人類”、“魚竿耳聽八方垂釣落日”、“三角梅宣示主權”,使人類從主宰者變為被審視者,模糊了主客界限。自然不再是沉默的背景,而是與人類平等甚至更具主動性的存在,這種倒置暗示着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消解,引發我們對人與自然關係的重新定位與思考,讓我們意識到在宏大的宇宙秩序中,人類只是其中一環,而非絕對中心,從而促使我們以更謙卑、敬畏的態度對待自然與世界。

    作為新性靈主義詩歌的提倡者與實踐者,龔剛主張突破傳統的詩歌範式,摒棄傳統抒情詩中常見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套路,彰顯鮮明反抒情特質。詩中不見直白的情感宣洩,詩人沒有陷入對自然景色的美化或對個人心境的直接傾訴中,而是以冷靜、奇崛的筆觸構建詩意空間。如“魚在水面上咬住一朵雲”、“櫻桃木棉一路飛翔”等,這些超現實意象並非為抒情服務,而是以其獨特的組合激發讀者理性思考,展現出一種反抒情的克制與冷峻。

    從反非詩角度看,充滿陌生化與跳躍性的詩歌語言,挑戰着讀者對詩歌“應該如何”的預設。意象之間的連接看似荒誕,卻有着內在的思維邏輯,“穿着睡褲的露營者,坐在雨的翅膀上/討論天空失火的真偽”,這種不合常理的情境與規範的現代漢語表達方式形成一種錯位,打破了日常語言與詩歌語言的界限,為詩歌注入了新的活力與深度,讓詩歌語言成為探索世界荒誕與理性、幻想與真實邊界的有力工具,契合新性靈主義追求的創新、突破的精神內核。

    魏    維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