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08版:文化視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東亞身體圈”的觀察
鎮國公載澤
穿上的未來:電子皮膚
線性雕塑
惠安女 (水彩)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3月30日星期日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5 3月11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東亞身體圈”的觀察

鷺 兒


在樣子中 正田ユミ子


水之海堤 崔水蘭


理察二世 比爾 · 艾奇森


我想坦誠待己 寺尾晴美


un ∥ stable 施展龍 華堅玉


接骨木莓計劃 文在善

    “東亞身體圈”的觀察

    “澳門國際現場藝術節”以“東亞身體圈”為主題,共有十六組分別旅居中國及來自中國、日本、韓國等地的藝術家。以下是有關其中幾組藝術家的作品小感想。

    本質篇

    崔水蘭(韓國):《水之海堤》。崔水蘭在屏幕放映着大海的畫面,在水泥地上放了兩匹長布,並用金色的漆專注地在布上寫畫着,也寫畫在自己身上。影像中的室外、大自然、沙子,與現場的室內、水泥地、金漆形成對比。之後她拿起長布揮舞,再把布摺好,擁入懷中。整個演出充滿着情感,也彷彿是潛意識的表達。在她揮舞的布匹時,她也彷彿在與背景的大海共舞。布上無人能看懂的金色符號,在她擁入懷中時,猶如成為了她夢中的小秘密。

    正田ユミ子(日本):《模様の中にいて》(《在樣子中》)。日語中“模様”有花紋、外表、樣子等意思。正田ユミ子使用不同的物料,藉着把玩、對比,感受物料本身以及和自己的關係。創作者在仔細觀察各種材質的同時,亦令人聯想起人類身體的外表與特質。

    生活篇

    比爾 · 艾奇森(英國):《RICHARD Ⅱ》(理察二世)。查理二世是中世紀英國的一位專制的君王,比爾的作品雖然沒有提及任何與這人物有關的事,卻也瀰漫着一種暴力。在作品的第一部分,比爾先用紙筆寫上英文單詞,然後貼在相應的物件上,也請一位觀眾用另一張紙寫上相應的中文,例如RIGHT、右。重複幾次後,這部分結束,觀眾下樓先看其他作品。待觀眾回來,整個空間已滿是比爾亂貼的標籤。最後,比爾從那個被他貼滿紙張的窗口,無聲無息地爬梯溜走。作品展現出一種“一人說了算”的暴力。第一部分的“協作”並無溝通,令觀眾的翻譯只能出於個人對字詞的片面理解。空間擠滿了人,但大家對眼前的一切束手無策。

    寺尾晴美(日本):《我想坦誠待己》。創作者頭戴毛茸的白色動物造型帽子,一開始時靠木椅爬高,把人類的包裝零食藏到樹叢裡。然後她嘗試做出不符合人體工學的動作,但都不成功。最後,她把本來藏在樹上的零食逐一抛給現場觀眾。晴美的作品很有機地利用了現場的綠植,也有意無意地利用現成的水泥地為作品服務。身在城市的我們,雖然擁有零星的綠色,但生活早已充斥着人工加工(如零食),即使戴着動物頭套,我們的動作也不能脫離都市人身體的慣性,我們不能像猴子般爬樹,身體也因缺乏鍛煉或腰痠背痛。最後快樂地分享“反式脂肪”,或許也是一種都市人的“坦誠”。

    聲音篇

    施展龍、華堅玉(澳門/葡萄牙):《un//stable》。施展龍和華堅玉都是居澳葡人。二人都有音樂創作的背景,而在今次合作發表的作品中,藝術家將聲音的器材連結上大木桶、金屬罐和一節小型工字鐵等材料,發出猶如在金屬工場內會聽見的聲音,令人思考材質與科技、聲音/音樂的定義。

    文在善(韓國):《接骨木莓計劃》。藝術家在地拖上綁上了膠水瓶、外賣膠杯、酒店拖鞋等物件,然後在裝修常用的木梯上走上走下做出打掃的動作,而綁在梯子上的喇叭發出了類近電子噪音的聲音,與日常生活的經驗完全不同。藉着新的聲音與視覺關係體驗,觀眾得以重新思考動作、材質及各種感觀關係的可能性。雖然表演的形式看似與《un//stable》相似,但這作品的器材運用相對更少,而更多是人的動作令聲音改變,使用的材料亦更唾手可得。

    總結

    行為藝術的出現與創作不斷提醒我們世界充滿各種可能,沒有哪種定義與界限是理所當然。回看藝術節的主題“東亞身體圈”及創作,當中除了東亞的文化部分,亦能看見普世的元素,超越語言與地域的界限。或許正因如此,藝術總能打破框框,讓不同地域的人跨界連結,也因此值得我們不斷堅持。

    文:鷺    兒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