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9版:教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有效教學的重要性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與動手能力
從科學的認知到應用和推理能力
淺談學校課程研究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17日星期四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5 3月10日 星期
 
3上一篇  
  放大 縮小 默认        

淺談學校課程研究

黃響麟

    淺談學校課程研究

    身為教育工作者,教師自身專業發展是不可缺少的。由教青局主辦的“教學設計獎勵計劃”(以下簡稱“計劃”)是一個良好的平台,讓教師參與課程與教學的研究工作。計劃的設立,旨在激勵教學創意,推動教學人員反思教學、形成教學研究氛圍,促進專業發展,以及鼓勵改進校本課程、推行教育改革,提高教育品質。

    筆者翻查資料,發現原來該計劃始於一九九六年,作品類型包括教案、教學研究、教學公開課、教具、教學成果。數據統計至今(最新到二〇二二/二〇二三學年)已有四千七百四十八份獲獎教案。教學研究由二〇〇六/二〇〇七學年開設,至今有二百六十五份獲獎作品。教學公開課由二〇一一/二〇一二學年開設,至今有一百五十三份獲獎作品。教具由二〇一三/二〇一四學年開設,至今有五十四份獲獎作品。教學成果由二〇一八/二〇一九學年開設,至今有二十一份獲獎作品。以下筆者嘗試用學校課程研究的角度去探討此計劃的功效。

    第一,課程即研究假設。根據《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制定各教育階段的課程發展準則,以及在《本地學制正規教育基本學力要求》中,也指出各學科的課程理念和目標,但這些準則或目標是相對“理想化”的,因這是由校外專家和政府制定的事前規劃,不一定適用於每一位師生。為了驗證此套課程的價值和可行性,可將課程視為有待檢驗的“研究假設”。因此教師在設計教案時,需要思考涉及學科的基力條文,視它為一些可研究和待開發的教學內容。

    第二,教師即研究者。教師是課程的教育理想和教學實際之間的實踐媒介,當教育理想落實到前線教學中,針對不同學校和學生背景可能需要不同的教學方法,而教師即可根據實際情況設計出校本課程,盡可能地接近課程目標。因此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就是一名研究者,在課程設計過程中不斷思考和研究,而教師自身專業的發展和成長亦由此萌生。

    第三,教室即研究實驗室。當把課程視為研究假設,教師可把課堂當成課程研究的實驗室,教學便是進行實驗研究,教學行動就是實驗的自變量,學習成果就是因變量。教師可以參考別人優秀的教學案例,但不宜完全搬到自己的教學當中,因每一個教學實驗都是根據特定的環境、人物、方法而得出的結果,因此鼓勵教師多思考自己學生的特性,因材施教是金科玉律。

    第四,學校即課程研究發展的基地。學校可透過需求評估,如學校歷史、地理環境、校園設備、社區概況、師生狀況、家長背景等了解學校未來的課程發展方向。教師可以把教學實驗結果整理成教學研究或教學成果,學校也可成立課改小組或教研小組,有助推動學校課程研究和教師成長,提升校園教研文化水平,最終探究出把課程目標真實落地的方案,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

    上述關於課程研究的四點說法中,筆者認為“教師即研究者”最為重要。

    只要教師能持續思考及更新教學理念,這類教師必定不會被時代淘汰,而最最獲益者永遠是我們的學生。

    黃響麟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