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9版:教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有效教學的重要性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與動手能力
從科學的認知到應用和推理能力
淺談學校課程研究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5日星期六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5 3月10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與動手能力

黃素君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與動手能力

    不久前,筆者與教師們聊天。我們一致認為,當前許多孩子欠缺責任感和動手能力。誠然,這並非完全是孩子的問題,缺乏責任感和動手能力的現象,其實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教育影響的結果。

    首先,許多孩子是家中的獨生子女,容易成為家庭的中心。其次,許多孩子要麼由“四大長老”(即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照顧,要麼由保母負責。前者隔代教育的方式,與他們自己當父母時對孩子的要求自然不同。當今的祖輩面對的是孫輩,心態也隨之改變,更多時候是以寵愛為主。至於保母,與孩子的關係在某種程度上是僱傭關係,她們主要提供照顧服務,教育則超出了她們的職責(雖然有些保母會主動教導孩子)。因此,孩子在這種全天候的照顧和保護下,自然缺乏了自理的機會,也難以理解和承擔自身的責任。

    隨着社會發展,觀念也在改變。在筆者小時候,澳門的社會經濟條件較差,沒有義務教育,並非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那時人們非常珍惜教育機會,認為教育是改變命運的重要手段。大多數學生課後不會像現在的孩子那樣參加各種課外學習,而是參與家庭的手工活,以賺取生活費來補貼家用,因此從小便養成了對家庭的責任感。我記得鄰居有七個孩子,年紀最大的在小學畢業後便開始工作、供養家庭,除了兩個年紀最小的孩子無法參與手工活外,其他孩子下課後都會幫補家計,老二和老三甚至要輪流買菜和煮飯!現在,大家仍對教育十分重視,甚至認為這是孩子最重要的事情。這樣的觀念是否存在問題呢?雖然教育的確重要,但培養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同樣不可忽視。將教育“唯一化”可能會剝奪孩子學習自理的機會。教育和學習應該從生活開始,並回歸於生活。試想一下,只會讀書而沒有自理能力的人,他未來的路將會怎樣?家長們應該深入思考這個問題。

    當然,許多讀者可能會問,現在社會經濟條件改善了,為了保障孩子的基本權利,社會上不再允許童工存在,孩子的動手機會是否變少了?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堅信在任何時期都應以保障孩子的基本權利為先。然而,過度保護也可能會損害孩子發展的權利,因此需要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實際上,家庭在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動手能力方面是處於有利位置的。

    具體而言,儘管許多家庭有保母或祖輩的協助,但仍然可以通過讓孩子參與家庭勞動來培養其責任感和動手能力。首先,家務是每個家庭成員的責任,即使家中已有幫手,孩子也可以幫忙擺放餐具,或將自己餐後的碗筷放到廚房,這都是家務參與的體現。年幼的孩子也應該學會收拾自己的玩具,這是基本自理能力的體現。家長們或許會發現,孩子放學後換下的校服常常隨意放置,這個習慣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如果孩子從小未能養成自理的習慣,就不會意識到這是自己的責任,自然就不會去做。在培養自理習慣的方法上,除了要求孩子親身去做,最直接有效的便是父母或是其他親人樹立榜樣,與孩子一起參與家務。家庭中可以創造一些有趣的親子烹飪活動,這樣既能增進交流,也能讓孩子參與其中。然而,一起烹飪固然有趣,但切忌將廚房弄得一團糟,最後只由保母清理,這樣孩子就無法真正培養責任感了。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動手能力,是一個需要時間積累和耐心指導的過程,而家庭正是最佳的養成場所。家長應該從日常生活入手,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責任並學會自理。只有在學業和生活所需的能力之間找到平衡,孩子才能在未來的生活中更加獨立、自信,並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

    黃素君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