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13版:教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協助孩子培養自律
好的服務應“多做一步”
地理實踐能力
畢業生之惑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10日星期四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9月23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協助孩子培養自律

黃燕玲


    協助孩子培養自律

    某天,家長看見孩子在早餐時間吃零食,便向照顧者了解原因,照顧者說:“零食是孩子自己要買的,平日煮的營養早餐,孩子都不吃,就要吃零食。”照顧者似乎認為孩子天生就自律,並可以安排自己的飲食日程。事實上,家長和照顧者對於孩子飲食的把關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均衡飲食使孩子攝取一天所需的營養,所以必須關心孩子吃甚麼、怎樣吃、何時吃,並協助孩子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

    孩子的自律並非與生俱來,自律是需要家長透過輔助、陪伴孩子練習而逐步養成的習慣。正如以上例子,若家長沒有向孩子提供營養早餐,亦沒有陪伴孩子進食,那麼,可以推斷家長想要孩子建立健康飲食習慣的期望是難以實現的。

    有研究顯示,孩童六歲或之前是形成良好行為的關鍵期,家長若能在這個階段輔助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孩子將來能向更好的方向發展。自律所產生的變化,在短期內未必明顯,隨着時間的日積月累,差距便會顯而易見。以硬筆書法為例,孩子需要一定時間的練習,才能掌握正確的執筆方法和書寫姿勢。繼而學習文字的結構、順序、筆畫,加上適量的書寫練習積累經驗,才能夠逐步提升技藝。然而,有多少孩子會自主地拿起筆進行書寫練習?而且,家長要小心拿捏在輔助孩子成長的過程,不要變作操控孩子,應該協助孩子定立明確目標,並以標準去要求自己、更好地規劃、管控,以及實踐。自律通常是在孩子年紀尚小時便開始培養,協助孩子培養自律的具體方法有以下幾點。

    一、協助孩子找到動機

    家長有沒有類似的經驗?在學生時期拿起書本溫習就睏得張不開眼,但購買了心儀的電子產品後,閱讀厚厚的說明書卻精力十足,這說明了自律的前提是與動機有關。當家長有省錢養家的動機,自然會減少購買奢侈品、不必要的衣物、外出進食等消費衝動。當孩子理解保持身體健康,才能在周末時進行他喜歡的活動,孩子就會意識到要抵制零食的誘惑。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動機是要家長協助孩子尋找及確認,而不是強行要求孩子接受家長的觀點。家長可以說:“早餐是一天之中最重要的一餐,零食會導致你身體缺乏所需的營養,也會影響大腦運作,長期以零食作為早餐,更會影響你的健康、學習能力和情緒控制能力。你想生病、學習能力變差、控制不到情緒嗎?”讓孩子個人明白改變的需要,而非父母硬性要求。

    二、協助孩子進行規劃

    當孩子產生了守護自己健康的動機後,家長可以協助孩子制定相關的規劃,例如:制定正餐後兩小時為零食時間,零食包括:水果、堅果、紫菜、沙拉、吐司,以及安排零食的份量等。對於年紀小的孩子,他們需要家長較多的指導,但家長應避免把他律當成自律。如果家長說:“我要收起你所有零食,待零食時間再給你吃。”這是家長監督的結果,屬於他律。家長可說:“不如我們商討一下調整的方法?例如:何時可以食零食、零食的種類和份量。”這就可以促成自律。

    三、協助孩子時間管理

    不得不承認,懶惰是不少人的天性。因此,孩子出現拖延行為時,家長必須關注,避免出現找藉口、推託、逃避等行為破壞孩子實踐規劃的習慣。訂立規劃後,家長可以協助孩子制定時間表,教導孩子按照時間規劃辦事,並慢慢學習把事件按重要性、緊急性分類,合理安排時間處理。只要孩子願意堅持執行,便可建立有效的時間管理,學習如何合理利用時間,這樣,孩子離他期盼的未來會越來越近。

    四、協助孩子看到成果

    溝通是協助孩子建立和改善的關鍵行為,家長要讓孩子了解不正確行為的嚴重性,學習正確行為並把其培養成習慣。即是要協助孩子了解事件的本質,取代以高壓方式強迫孩子糾正行為。家長是孩子行為塑造的重要因素,如果家長能夠以溫和但堅定的態度引導孩子,讓他看到目標,並為此努力,以及預視成果所帶來的好處,孩子便會慢慢建立自律能力,並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

    黃燕玲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