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5版:新園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隨筆)光影歲月的思憶
(散策人間)一輩子的孩子
(二弦)咀嚼人生的歲月……
(斷章寫義)記憶中的童謠
(聲色點擊)聊聊嫁女餅
(杏林外史)從李衛病故說起
(古今亂炖)故里景物
(一路向南)充滿音樂的母親節
(筆雯集)世界維艱 世道愈下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3日星期四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5月17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斷章寫義)記憶中的童謠

鏏 而

記憶中的童謠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各地歌詞版本不一,但都以“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或“搖搖搖,搖到外婆橋”開頭,其中後者常見於廣東等粵語地區。

    【摘自:維基百科,二○二四年五月十五日】

    “搖搖搖……搖到外婆橋,阿婆話我乖,帶我行街街。”

    談起本土文化與創作,我就想起這首童謠。小時候,外婆住在廣州越秀南路東濠涌一條叫糙米欄的小街道。去外婆家,首先要跨過一條小橋,橋下還有船,孩子喜歡往船上跑,外婆教我唱了這首童謠。七歲的時候,我離開廣州到澳門生活,每次回鄉,外婆總是會跑到橋頭去等我。而“搖到外婆橋”成了我童年重要的回憶,當中包含了相聚的喜悅,分離的不捨,盼望相聚的思念。外婆離世以後,我就沒有再去過那條小街道,可是夢中還是偶爾聽到這首童謠。為了尋回童年的感覺,我決定上網找尋這首歌,才發覺這歌詞有很多不同的版本,而我外婆的版本竟是獨一無二。我想這就是本土文化在兒童文學中的呈現,事物本質不變,不同的是我們的詮釋,但這一切都源自共同的文化的根。

    直到為人母親後,我更有意識地和孩子一起感受本土文化,例如:小時候我們周末喜歡去松山跑步,我們一起研究自然景觀,了解燈塔、防空洞等景點,並一起創作了《丟失了松果》:在松山上有很多松樹,松樹上住着松鼠夫婦,在重陽節的當天生下了牠們的小寶貝……最後小松鼠因為丟失了松果,感恩生命中的缺失,像黑夜中看到松山燈塔的光一樣溫暖。去年孩子去外國升學,學年結束的時候,就用這個故事概括了自己這一年離家後的生活。而這就是本土文化給孩子的意義:硬知識容易忘記,故事情境的啟發卻刻骨銘心。

    鏏    而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