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8版:新園地 上一版3  
      本版標題導航
(隨筆)我的“演藝”生涯
(散策人間)一千首英文歌
(二弦)怎樣區分喜劇和悲劇?
(斷章寫義)誰是優才?
(聲色點擊)生嚿叉燒好過生你
(杏林外史)從李衛病故說起
(古今亂炖)童年記憶之聽講書
(宇宙園丁)雨夜 在京都漫步
(筆雯集)生人勿近臭(殸+巠)(殸+巠)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14日星期一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5月10日 星期
 
3上一篇  
  放大 縮小 默认        

(筆雯集)生人勿近臭(殸+巠)(殸+巠)

冬春軒

生人勿近臭(殸+巠)(殸+巠)

    我們的眼管的是視覺,耳管的是聽覺,口管的是味覺,鼻管的是嗅覺。還有手的一種功能是觸覺。說到嗅覺主要是香和臭,而香屬於正道的,相反,臭就是負面的。香原指穀物熟後的氣味。《詩 · 大雅 · 生民》:“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又《周頌 · 載芟》:“有飶其香,邦家之光。”香除了嗅覺之外,味覺上也會感到甘美的香。《呂氏春秋 · 審時》:“得時之黍……舂之易,而食之不噮而香。”不過香沒有標準,你覺得這東西香,他反認為臭。如榴槤,嗜之者認為它奇香,厭之者謂它奇臭,如臭豆腐是一例,還有外國的乳酪,都是因人而異。有一物曰“香弓”。清李符《惜紅衣》詞:“秧田小岸,桃葉人歸,香弓也留戀。”香弓原來指舊日纏足婦女的裹腳,試問香從哪裡來,猶有甚者,有學生向老師請假,理由是“阿爺香咗”。明明是死了,卻說“香”。這原自“米少飯焦燶”。飯焦,鍋巴也。飯燒焦了,譬喻人的死亡,故謂之“香咗”(死了)。

    其實一個正常人死了而曰“香咗”,未始不是正面的事,頗有“流芳百世”的美感。要是秦檜、嚴嵩之類奸佞死了,只有遺臭萬年,豈能“流芳”、留芳?

    香的東西表過,臭的東西又怎樣去形容與表達?廣府話有一個至今已近於湮沒的形容詞,曰“臭”。本來一個“臭”字已說明其好壞,但為了加重語氣,說明其臭之程度,用兩個疊字“”相加,則其臭益臭矣。

    字何解?據《集韻》的解釋,沒有“臭”的氣味,只說:“不可近也”四字。這四字力度千鈞,比說出“臭”更臭。

    冬春軒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