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的斷捨離
“斷捨離”是近年經常見到的詞語,意思是要將多餘、累贅的東西送走,為自己留下更多的空間,這樣便可以改善居住環境了。日本人為何會想出這個概念?大概是它的實際環境,因為東京這類大城市非常擠擁,寸金尺土,空間顯得特別珍貴,如果讓雜物壓縮了屋主的生活空間,是相當不划算的。
繼斷捨離之後,又有甚麼收拾師、整理師之類的出現,目的都是為你騰出空間。不過,“請鬼容易送鬼難”,現在新產品如潮水般湧來,隨着競爭,產品越來越便宜,要擁有一件物品並不困難,反而放置東西的住所卻越來越值錢,也越來越逼窄,所以一定要嚴格執行“斷”,即不再增加新東西才行。這種生態,幾乎所有的大都市都是相同的。所以,許多人都接受這個概念,但能否痛下決心實行則是另外一回事。
在這個概念未廣泛流行的年代,我家裡的兩個孩子相繼入學讀書了,必須騰出空間放置書桌。自己在長跑比賽中贏回來的二十多座獎盃便要讓路了,留下一個最有價值的,其餘便丟到垃圾堆,放手的一刻心裡真有點不捨,但很快便阿Q地安慰自己。運動場是英雄地,不許人間見白頭,享受過首先衝線的快感也就夠了,何必眷戀這些身外物?
到家裡裝修的時候,要捨離的是那幾百本書,自己訂立一個放棄標準,就是五年內沒有翻閱過的,丟。艱澀難讀的,丟。讀過但覺得淡然無味的,丟。結果丟棄了兩百多本,包括《王國維全集》、《貨幣通史》等。待到要查王國維的“境界說”,才覺得丟棄得不恰當。
我一直覺得,生活空間要斷捨離,那麼我們活了幾十年,腦袋裡究竟有多少是多餘累贅的東西?我們的精神是否也應來個斷捨離,騰出腦袋讓思想更天馬行空地馳騁?
公 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