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治療二三事
藝術涵蓋我們表達獨特人類經驗的各種方式。然而,不少側重理性與邏輯思考的人,認為藝術太虛無飄渺、不好衡量,或沒有什麼“實際功能”。近年,藝術一詞隨新型投資市場的興起而頻頻出現在大大小小的網絡媒體;另一方面,因社會愈來愈關注精神健康,“藝術治療”這一組合詞亦漸多地映入人們眼內。
那麼,藝術治療是怎樣一回事呢?簡單來說,藝術治療是結合創造性藝術表達和心理治療的專業。它的範疇包含戲劇治療、音樂治療、視覺藝術治療、舞蹈 / 動作治療和表達藝術治療等。繞過理性上的批判可謂創意藝術治療的一大特色與功能。在“藝術治療”尚不算普及的小城,喜見近日有一套設計簡約的小書《moonmood藝術本位研究:出版及展覽項目》於本地出版,由兩位本地藝術工作者李卓媚及范世康合著。
這套小書共三冊(
黑、灰、白本)。黑本,首先是兩篇澳門註冊心理治療師訪談。一篇訪問美國及加拿大註冊戲劇治療師林詠欣,帶出創意藝術治療的有趣之處,在於用比較容易帶動他人的方法尋求內心感受,跳過我們慣常的心理防禦機制,找到方法梳理自己的困頓,也讓讀者初步認識通過角色扮演,如使用面具演繹,從而跨過心理屏障來面對問題。另一篇訪問的受訪者是美國註冊舞蹈 / 動作治療師鍾曉嵐,她簡介舞蹈 / 動作治療是運用肢體、身體去做的心理輔導,從而提升身體、心理、情緒、認知、社交、人際等方面達至身、心、靈整合。此外,黑本還包含了兩篇兩位發起人 / 作者的親身經歷。〈關於末世的記憶〉該篇更是透過當時人坦然的自述,讓讀者彷彿如臨其境,經歷了一場當時人精神層面、思維模式的風波。
這套小書的另外兩冊還包括了灰本,是創意藝術治療體驗課中,以第一身經驗分享的幾則隨堂筆記,以及公眾參與的幾篇分享;最後的白本,是印有其中一位作者之moonmood情緒體驗過程的一些詞語,頁面大量留白,供讀者自用的心情記事本。
這是一套生動又真摰的關於“藝術治療”的小書,沒有高深的論述,有的盡是兩位項目發起人兼藝術創作者的第一身經驗分享,結合兩位有心理治療專業資格的創意藝術治療師的訪談,及由其帶領的一系列體驗工作坊,至後續的書籍出版,讓人感受到當中的“藝術”或“創作”,皆是發自於藝術家、參與者內心最柔軟又誠懇的部分,亦讓公眾及讀者認識創意藝術治療的內涵。
從這套書的“黑、灰、白”結構,也可見作者 / 書籍設計者對這個“作品”的一番心思。雖說它代表情緒無色無味,然而,每個參與者 / 讀者也可有各自的解讀。黑予人較嚴肅的感受,承載着書中最厚重的內容;灰是黑與白之間的混合、過渡色,這部分便存放了藝術家活動過程的筆記及參加者的體驗分享;白是留白,也可視為作者邀請讀者參與到這個跟自我情緒有關的藝術項目來。文末藉作者的一段感言作結:“從創作者的身份,接觸、了解、吸收和學習心理與藝術之間的關係,並應用其中。藝術的普及是可以成為人和人、人和城市、人和自然、身和心通行無阻的橋樑。”
亞 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