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08版:閱讀時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烽火遷校 弦歌不輟
藝術治療二三事
藝術的生活
《金字塔心智模式》
《在虛無與無限之間》
《三十五歲,活着確實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
“瑪民”必讀之書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14日星期一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12月31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烽火遷校 弦歌不輟

盧山園


《烽火弦歌:抗戰時期廣東學校遷徙與辦學檔案史料選編》 編 者:廣東省檔案館、廣東省文物 考古研究所 出 版 社:花城 出版時間:2021年12月

    烽火遷校    弦歌不輟

    異族入侵,國土淪陷的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人民奮起抗敵的同時,把大批學校,艱苦卓絕地遷移,以頑強不屈的精神守護祖國教育之獨立與延續。

    以廣州為中心的華南地區,依託粵北關山重重、交通不便的“優勢”,以及當時香港、澳門的特殊地位,把大學、中學北移南遷,成為中華民族抗戰歲月遷校大軍中獨立特行的一支。以國立中山大學、私立嶺南大學、私立培正中學、私立培道中學為代表的粵港澳學校,冒着戰火,輾轉千里,堅持辦學。尤其是三地學校艱難庚續,守望相助,為維繫文化教育與支援抗戰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在中國教育史上寫下光輝一頁。

    本書把承載歷史記憶的檔案,諸如公函、便函、電文、訓令、簽呈、合約、佈告、借據、代電、證明、申請、聘書、簡報、議程、辦法、規則,以及圖表、目錄、名冊等等,整理彙編出版。

    泛黃的稿紙、用箋,當年特有的行文格式,或工整端莊的小楷譽抄,或潦草又模糊的倉促手書。彷彿再現那時的教育工作者們,不畏艱辛,不辭勞苦,千方百計辦學育才的赤膽忠心。在經費短缺,環境堪憂,安全難以保障的情況之下,努力維持教學的正常秩序。在泥屋草堂裡手不釋卷,在山林水涯間回蕩他們師生朗朗的書聲。

    檔案的字裡行間,記錄着一個個動人的細節,共同匯成抗戰時期華南教育的全景風貌,展現出當時師者的拳拳之心。這也是中華民族在山河破碎鐵蹄蹂躪之下,依然能夠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奮起圖強的歷史見證。

    全書檔案起自一九三七年,迄至一九四六年,共計三百餘件。分為“國立中山大學”、“私立嶺南大學”、“其他學校”、“粵港澳學校守望相助”四大部分。每部分的檔案都按照時間先後排序,並將部分反映同一主題的檔案相對集中編排。為確保檔案史料的原始性和真實性,本書均選用原件影印,沒有作刪節。

    如澳門居民熟悉的培正、培道中學,都是抗戰之際遷校澳門,留下基業,日後才發展壯大。

    廣州培正創辦於一八八九年,是中國第一所由華人基督徒開辦的新型學校。其香港分校是一九三三年有計劃地購地所建。而澳門分校則是一九三八年因戰火蔓延,無法運作,因而由廣州緊急南遷到澳,租下盧家花園(現今盧廉若公園)為校址,這是澳門培正中學之始。

    澳門培道中學本屬廣州培道女子中學。一九三七年廣州遭空襲,學校遷往肇慶;一九三八年再由肇慶遷往香港;一九四二年香港淪陷,遷往澳門。一九四五年抗戰結束後,部分師生遷回廣州復校,並為留在澳門的一百六十多位學生開設分校,租用白馬行浸會禮拜堂空置的房舍作校址,一九四六年註冊定名為“澳門培道中學”。

    在戰爭年代遷校辦學,無不篳路藍縷,備嘗艱辛。而走過沉痛,付出犧牲之後,不單華南教育的旗幟昂然屹立,高高飄揚,戰火中被守護的文化種子,在華南乃至全國的文教系統開枝散葉。

    相信隨本書所涉及檔案的面世,定能給後輩以持續的精神滋養和激勵。

    盧山園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