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12版:視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記憶與遺忘之戰
阿聯酋氣候峰會多惹火
沙特讀《心經》
從世局紛擾中找到抗病藥方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7日星期一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12月11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沙特讀《心經》

陳增濤


沙特在他的《存在與虛無》一書中,從 另一個視角,闡述了存在的意義。但此虛 無不同彼空。

    沙特讀《心經》

    今天,對文化有興趣的遊客來到巴黎,除了去盧浮宮、巴黎聖母院這些景點打卡外,也會去拉丁區聖日耳曼教堂對面的雙雕像咖啡館的露天咖啡座喝杯咖啡,神遊曾經風靡全球的存在主義思潮推手——法國哲學家沙特和他女朋友 Simone de Beauvoir在此流連的時光。在一步之遙的花神咖啡館的樓上,就是沙特每天喝咖啡呆上一整天寫作的地方。沙特可以說是被全世界討論得最多的近代哲學家,他的存在主義哲學震撼了知識界,更有人把二十世紀稱爲“沙特世紀”。上世紀七十年代,被譏爲文化沙漠的香港,大學院校裏也曾經掀起過一股存在主義的熱潮。他這本洋洋八百頁的存在主義哲學巨著《存在與虛無》的中譯版,要等到八十年代才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雖然沙特不是一個學院派哲學家,但這本書的內容,涉及到整個西方哲學思想的脈絡,遠至柏拉圖,近至黑格爾,只有對西方哲學史有足夠基礎訓練的讀者,才會覺得熟門熟路。

    《存在與虛無》,從某個角度來說,也可以翻譯爲《有與空》。而這裏的“空”,可以和《心經》裏的“空”字作比較:“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這裏的“空”字,是因爲存在是在時空之中,通過五蘊所認識的世界,瞬間即逝,實實在在的存在,確實有點飄渺。這裏和沙特的“虛無”或“空”,有雷同之處。沙特繼承了黑格爾把存在分爲“自在”和“自爲”,從而引出他一句十分出名的句子:自爲的“存在先於本質”。《心經》裏的觀自在菩薩,也就是說觀世音,是世界的旁觀者。唐玄奘把梵文翻譯成中文的自在,但《心經》的主題不是這個觀自在,而是大智慧照見這個世界的空相,也就是五蘊皆空。沙特所注視的恰恰相反,這個被《心經》稱爲的“自在”,他卻把它區別爲“自爲”。它之所以是“自爲”,是因爲它的絕對自由而照見了它的存在。這個自爲的存在是面向未來的,具備無限可能性,而不是封閉的像物體一樣的是其所是的,他稱爲的“自在”。由於“自爲”具備無限可能性,因此有所謂的“存在先於本質”之說。而《心經》裏五蘊皆空所引發的一切苦厄,在沙特的語言裏恰恰是因爲存在的絕對自由,在自由面前感到無從選擇,因而感到焦慮,相對於《心經》說的“一切苦厄”。對沙特來說,並不需要“度”,這裏沙特引入“超越性”這個概念。超越性表現在存在有絕對自由的選擇。而“虛無”或“空”,是意識作爲“自爲”的存在特質:存在是朝向未來的走向,當“自爲”在塑造將來的我的時候,便不再只是當下的自己,這時當他回頭看自己,否定眼前的自己,就是將眼前的自己虛無化,也就是說“空”了。如是說,存在徹頭徹尾都由虛無或空所貫穿,但這裏的虛無或空並不否定“五蘊皆空”。

    沙特繼承了十九世紀黑格爾的一元論,只有現象的世界。《心經》則是“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要從此岸到達終極的彼岸。沙特再次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個被黑格爾似乎是有意忽略掉的“自爲”裏,也就是說“個體”。怪不得沙特要用更世俗的話,爲責難他的存在主義哲學辯護的演講,後來成書爲《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他所寫的存在,就是自己創造自己:“無所謂人性,因爲沒有上帝去創造這個概念,人赤裸裸的存在。他不是想像中的自己,而是意欲成什麽才是什麽。”不是《心經》的自渡而是自創,也不會像菩薩渡人而崇高。

    陳增濤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