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元藝術展現精神康復者
——“奕流易上 · 元路與你”多媒體展
一般人對精神病的理解,多是從新聞媒體或影視上獲得資訊,大眾鮮有機會直接接觸,而更多的是我們不知道誰有可能是精神病患者或康復者。因為個別媒體對精神病的誇大渲染,使一般人理解為行為極端及不能控制,聽到患上精神病就會冠上污名。但事實並非如此,精神疾病實際分很多種類,並且病情輕重不一。精神病是一種常見的疾病,英國一個大型調查發現,在職人口中每六人便有一個人患有輕或重的精神病,即患精神病如患哮喘一樣普遍。
澳門利民會是一所為精神康復者提供住宿、職業訓練、社交及康樂活動等多元化的社區支援服務機構,今年成立三十周年,於氹仔嘉模會堂舉辦“奕流易上
· 元路與你”多媒體展覽,以展覽的形式帶大眾認識精神病。在展場的入口位,四周被文字牆包圍,以大標題“你覺得精神病是……”帶出命題,收集了不同人對精神病的理解及感想。視覺語言的傳遞可短時間內認識到不同面向的說話,藉着觀眾由一無所知開始,到吸收到一定文字訊息進入展場。
展覽以裝置為主。三個不同裝置以康復者的真實個案來詮譯,邀請藝術家及玩具收藏者一起參與。“與心共舞”是情緒的表現。康復者表示,家人要他不可以有情緒起伏及發洩。以打枕頭為出發點,用不倒翁與觀眾作出互動,可以“打我”亦可以“抱我”,如果我們能好好接納情緒,與它共存也能與之共舞。“生命鬥士”將康復者吃藥的實際數據用視覺表現出來。數字只是一個數值,而日積月累的藥,背後是藥物對身體與心靈的副作用。“藏寶閣”以囤積作出發點,引伸出來是童年缺失及安全感。裝置是一間壓迫的小屋,裡面堆滿玩具,觀眾可以進去,感受不安的壓迫感與被包圍的安全感。
精神病康復者很少發聲的機會。“生命印記”透過康復者阿康的短片,把各種問題說出來,在康復的十年間慢慢找到跟精神病共存的方法。“人生軌跡”是一個大型多媒體裝置,觀眾上台階進入布幕之內,看到大幅的投影影像:日與夜,下雨及晴天,就像大自然發生的韻律一樣。字幕從中出現,抽取“人生軌跡”六個聲音故事的句子,落在布幕之中,像有一個人對你絮絮私語。展區佈置成一個溫暖及舒服的場景,可以坐下來拿起耳機細心聆聽康復者、家屬及社工的心聲,令觀眾更深入認識到他們的故事。
展能藝術一直是最容易被看見的療癒。因為藝術就是無分疆界,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多元面貌”放置在展場中間的位置,以不同類別的畫作拼湊出來,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幅大型牆壁畫。在藝術的領域中沒有好與壞及美與醜,無論是畫功細膩或是有個人風格,只要在創作中得到滿足及專注,成為生活中的養份,就是藝術最主要的成就。而牆壁畫的中間放了一幅很大的油畫作品,是導師黎小傑與學生專門為這次展覽而畫的集體作品。要學生掌握混合顏色,然後以純粹色彩去表現畫面,看似簡單實際不容易。無論是落筆的多少及色彩的搭配,都要有一個美感審視,這種審美觀也和情緒一樣的抽象。展場的右方還放了一整排藝術作品,當中包括有系列性的繪畫作品,抒發情感的日記式禪繞作品,還有幾十件陶藝作品。把各式各樣的陶瓷工藝展現出來,當中或有不完美的,但在手捏陶泥緩緩形塑中,以指尖感受陶土的各種狀態,柔軟、溫潤及任意的,用雙手將陶土以自由的方式,變化成想要的模樣或意外的模樣。專注於與樸實的陶土產生連結,可以獲得身心的安頓。
最後兩個展區以裝置與觀眾一起互動。“生命意義”是每個人的問題,究竟生命中最有意義的事與社會的標準一致嗎?收集了康復者感到有意義的十件事,觀眾可以透過不同色彩的線與之連結。“我們的聲音”以影像及聲音回應利民會及康復者,同時也以樹代表成長,每塊樹葉代表每一個人的心聲。觀眾可以在觀看完展覽後留下想法,共構綠蔭,彼此相連,一同守護。
施援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