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11版:新園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懷人)懷念父親梁中天
(荆棘與綺夢)隱形家務
(潤物無聲)事非經過不知難
(四方聽音)老年好聲音
(橘園種玉)在高加索食早餐
(板樟堂忘情書)經營策略
(體物察情)小麻雀
(此情可待)印記
(筆雯集)寄言立身者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11月25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潤物無聲)事非經過不知難

馬有慧

事非經過不知難

    “事非經過不知難”出自南宋 · 陸游《格言聯》:“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最近和朋友們經常討論當代年輕人的教育問題,由於科技進步,對於普遍知識,年輕人學得比任何一代都快,但做人處事方面,以至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感,都不如上一代。

    回想一下教育問題,部分是由於環境變化太快。首先是這幾十年安定,物質豐富,年輕一代從未經過戰爭和自然災難,怎能想像為爭糧而打架甚至殺人?怎能想像無瓦遮頭、無窗無門擋風雨的恐怖日子?沒有經過苦難,就不會珍惜糧食,就不會知道有一個安全住所之難。

    這些需要大環境教育,需要我們或經歷過的老一輩告訴他們,提醒他們。這也令我想起小時候聽過一個故事,說到一個歐洲王室對解決飢餓問題的一句話:“沒有麵包,可以吃肉啊!”

    家庭組合的變化也造成了教育的問題。現在家庭多是一至兩個小孩,都是捧在手心長大,孩子從小以自我為中心,尤其很多小孩是外傭從小照顧到大,家務一概不會。回想中國幾千年來,家庭起碼十多人住在一起,兄弟姊妹最少六、七個,大的要照顧小的,物質要分享要交換,很多時為了家庭要作出取捨和犧牲。比如上學,一家只能先讓一人讀中學或大學,有能力才換另一個上學;以前校服書本也是兄姊傳弟妹,都學會珍惜物資;以前的童年回憶是自己造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現在的孩子童年回憶是上不完的補習班、興趣班。

    以前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種種分擔,令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心連心,知道每個家庭成員都要對家負上一部分責任。那時,沒有收入就沒有飯吃,很多年輕人從小便找工幫補家計,不可能出現現代的“躺平”現象。

    (二之一)

    馬有慧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