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08版:閱讀時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被忽視的女性數據
伊朗女孩
假如名著遇上現代編輯
《秩序之上》
《新意識觀》
《聽見生命之聲》
助你成為幸福的完美主義者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10月8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伊朗女孩

花非花


《我在伊朗長大》 作 者:瑪贊 · 莎塔碧 譯 者:馬愛農、左濤 出 版 社:三聯書店 出版日期:2017年2月

    伊朗女孩

    這是一本自傳體漫畫,又稱得上是一部極具人文氣質與歷史責任感的漫畫。伊朗,一個神秘的國度,長期以來,人們談起它總是將之與原教旨主義、恐怖主義和狂熱主義聯繫在一起。“我在伊朗長大”,雖然是簡單的六個字,但對於一個伊朗女性來說,包含了太多的意義。

    《我在伊朗長大》出版後,先後獲得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年度最佳漫畫獎、德國法蘭克福書展最佳漫畫獎,被改編拍成動畫片後,入圍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第三十三屆法國電影凱薩獎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等六大獎項提名,並獲第六十屆康城影展評審團獎。

    《我在伊朗長大》是伊朗人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生活史,也可以說是作者瑪贊 · 莎塔碧的自由人格成長史。故事背景正是伊朗伊斯蘭革命前後到“兩伊戰爭”結束時期,巴列維王朝對曾經落後的伊朗進行了世俗化改革,一度令伊朗開放而富庶。好景不長,七十年代末,巴列維王朝舉措失當,在人民的吶喊聲中王朝的統治行將就木。權力真空下,數股政治力量競相角逐,最終宗教勢力佔據主導,曾經開放的文化又退回陳舊保守。戰爭、革命、保守、死亡、抗爭……這些佔據了瑪贊的童年。

    當時的伊朗社會大環境是沒完沒了的轟炸,自己或者家人隨時都會沒命,同時物價在瘋狂上漲,既要堅持工作賺錢,出門的女性還要從頭到腳用黑布包裹嚴實,因為女性的秀髮會引起男性的慾望,否則就會以宗教道德的名義逮捕入獄鞭打、罰款。總之是恐怖、混亂,甚至矛盾的。而瑪贊只要回到家裡,派對、酒、朋克、化裝、自由……享受的是截然不同的小環境,也是她家人為她所創造的。這恰是她最後能夠離開伊朗的主要原因。

    瑪贊出生於一個充滿自由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家庭,母親是伊朗前國王的曾孫女,父親是建築工程師,家人都受過良好教育,有自己的獨立思想和政治理想。父母開明的教育、外婆的言傳身教、叔叔的革命熱情和不妥協精神,家人的愛與支持,都化成了她越挫越勇的動力,讓她成為了一個勇敢、智慧、追求自由、有思想、有主見的女戰士。

    作者瑪贊先後兩次離開伊朗,第一次是在十四歲時,日漸覺醒的獨立人格,讓她和這個閉塞保守的國度格格不入,最重要是當時政治局勢造成的危險,父母作出了讓她出國的決定。在奧地利經歷了四年難以承受的苦難,她回到了伊朗,第二次試圖融入伊朗社會。於是在經歷了短暫的婚姻和人生的迷茫時期,年輕的瑪贊再次決定出國,這次是她自己的決定。本書講述的正是作者十四年間的成長經歷,作者以漫畫的形式,將一個女性從天真無知的懵懂少女到能夠獨立思考的成年女性的成長,刻劃得非常飽滿。

    雖是漫畫形式,卻不乏作者的思考和深意,同時又體現出作者幽默風趣的繪畫和寫作風格。哪怕在描述最恐怖的政治迫害時,也穿插着或童趣搞笑、或飛揚叛逆的生活細節。瑪贊以其深厚的文學、哲學功底,向讀者展示了她對政治、戰爭、宗教的深刻思考。同時是她個人真實經歷,對於很多陷於成長困境之中的人也會有啟發。

    瑪贊是一個優秀的女作家,她把家庭、民族、國家和一個小女孩成長的每一個細節展現給讀者,讓讀者了解那個時代的伊朗,以及伊朗普通人的生活,伊朗革命者的生活,以及這個國家裡女性的生活。她坦率地談論着在伊朗受到的思想禁錮,熱烈但又可怕的革命熱情,人們的面具和真實,自己在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衝突和迷失,試圖融入社會的圓滑世故,以及最終讓她回歸自己內心對自由的不滅渴望。

    花非花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