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生活沒有濾鏡
“從頭到尾我們所有人只是在旁觀,靜靜地看着事態發展,沒有人出來教訓他,也沒有人伸手援助孕婦,頂多只是安慰她幾句……每個人都被生活壓榨着,同情心因此透支,然後不知不覺地變得麻木、冷漠。”
這段摘自本書第一章節的話很難不讓人聯想起魯迅的看客批判。在《阿Q正傳》中,魯迅將這種看客描寫為“張着嘴的”,“螞蟻似的人”。毫無疑問,對於現當代熱衷於批判愚眾的精英階層來說,魯迅的描寫實在是入木三分。傳播學的經典《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更是為這種論斷立下了學術的碑石,甚至連別林斯基也說:“群眾只懂得外部的喜劇性。”對於文化人來說,這種“愚眾的麻木”無疑是可恥且難以理解的。
但是,正如比爾蓋茨引用《了不起的蓋茨比》所說的一樣:每當你想批評別人的時候,要記住,這世上並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精英們往往習慣性地忽視“愚眾”之所以“愚蠢”的原因。他們的謬誤在於並沒有區分開外部和內部的影響,僅僅站在結果上武斷地指責群眾的冷漠。
而本書絕對是治療高高在上以及缺乏同理心的良藥。全本讀完後,讀者將毫無疑問地得到閱讀高爾基或者狄更斯小說後同樣的感受——窮人之所以卑鄙,並非是他們自發的願意。當你撕開了社交媒體璀璨生活下紙醉金迷的外衣,你必然只能看到一片敗絮的內核。這是絕大多數人生活的現狀,因為現實世界對待普通人是沒有濾鏡的。
沒有濾鏡,意味着苦難就是苦難,不是欲揚先抑的轉折;沒有濾鏡,意味着你有苦難我也有苦難,你的苦難並不因為什麼原因而騎在我的頭上;沒有濾鏡,它更意味着我們除了捏着鼻子直面以外,沒有別的選擇。
因此儘管這本書作為紀實書籍,具有文學性的加工和不可靠敘事的問題,但它身上仍然散發着當今浮躁的社會所急缺的現實主義氣質。這種現實主義氣質並不是去歌頌苦難或者粉飾太平,而是單純能讓人放下濾鏡,試着與比自己身份低微的人共情。更重要的是,它能讓人更平穩地接受一個冷冰冰的事實:普通人的生活是沒有濾鏡的。
理查德 · 克萊里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