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經驗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們總可以從別人的經歷中總結出經驗與教訓。之前聽過一位教授講解讀歷史的方法,不僅僅是聽故事或背細節,而是把書中的內容當成一個個案例分析,想像自己是主人翁,面對事情時如何處理,從中訓練自己的決策能力。
然而,看別人的成功經驗,也要保持批判性思維。畢竟,我們都很容易“馬後炮”。有錢人飲酒時,我們美其名為應酬或品酒,顯得頗有格調。但對於那些愛飲酒的窮人,則會被貶低為“酒鬼”。
心理學上稱這現象為“事後聰明偏差”。當我們事先得知一件事情的結果,會覺得它太容易被預測了,但實際上我們無法區分“撞彩”和“智慧”。二○○六年,雅虎提出用十億美元收購臉書公司,朱克伯格拒絕了,大家讚揚他的預知能力和堅持己見。然而,在面對微軟的收購建議時,雅虎也拒絕了,最終公司被賣掉,價值暴跌,大家則批評高層當時為何不抓住這最後的翻身機會。
心理學告訴我們,成功人士往往將成功歸功於努力,而將失敗歸因於風險。然而,看到一件事件失敗並不意味着決策者本人失敗,有可能只是他運氣不佳。
《致富心態》一書中分享了這樣一個例子,班傑明 · 葛拉漢提倡分散投資,但他的財富累積卻來自於擁有大量汽車保險公司蓋可(Geico)的股票,這筆投資打破了他在著作中鼓吹的分散投資法則,連他本人也直言:“一次出乎意料的好運與一個非常精明的決定,我們有能力區分嗎?”
我們還要考慮參考經驗的可適用性。有些人的成功經歷,受到時間和環境的局限,他們當時可能站在潮流的風口上,我們很難將其教訓應用於自己的生活中。一味重複別人有時代局限性的經驗,反而東施效顰、適得其反。
木 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