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文化差異?
報載,廣州一家餐廳的一名五旬女顧客,因被服務員稱呼兩聲“阿姨”而感到生氣,拒絕支付賬單,並要求店家賠償二千元。店家報警處理,最終要求服務員向女顧客道歉,並為顧客打八折優惠平息事件。店主稱,廣東人不喜歡被人叫阿姨,來自外省的年輕服務員不懂,是因文化差異引起誤會。
不同地區有文化差異不奇怪,如較早前有電視劇講了個故事,說是一個爺爺去美國看望兒子一家,見到孫子生病了,身為中醫的爺爺為孫子刮痧治病,不料被學校發現孫子身上有血紅的痕跡,爺爺於是被控虐待兒童。治病卻被誤會為虐待,是不同國家文化差異的一個例子。而上面說的女顧客,對被稱呼為“阿姨”感到不悅,則是語言在不同地區的文化差異。不過,雖然說是外省與廣東地區的習俗和文化有所差異,但也可能因為那位女顧客“小器”。因為,正如店主稱,女顧客年約五十歲,而服務員只有二十多歲,稱呼“阿姨”在廣東地區並不含貶義。
其實,異議較大的稱呼還有“小姐”。之前就有電視劇在拍一名小姐時,畫面上一閃而過的是雞在地上覓食,暗示那位是風塵女子。近來看到內地一則新聞,記者稱被採訪的大約二十來歲的姑娘為“那位女士”,不稱呼她“小姐”。稱二十來歲的姑娘為“女士”,雖然是正式的稱呼,但是至少對於筆者來說,也是怪怪的。
“小姐”本來是尊稱,但隨着年代和文化的變遷,現在卻變成貶義,真讓人想不到。
不過,也不是什麼話語的意思都隨年代而變遷。日前,筆者到一所學校畢業典禮觀禮。教青局代表在典禮中的致辭,不是希望學生如何如何的說教式大道理,而是引用《易經》中的謙卦勉勵學生,鼓勵同學們面對新的學習階段常懷謙遜之心。這種語言在當下環境中說出,似乎“不合時宜”,但沁人心扉,讓人耳目一新。
有人將語言上那種不同年代和地區的不同,理解歸類為“語言的文化差異”。畢竟,不同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語言系統和表達方式,如當下盛行的選舉語言、政治語言;對於性別和稱謂也存在差異,可能產生不同內涵和含義。如上所述;對於獨特的文化概念、傳統習俗或特定的人或物,不同地方可能會用特定的詞語來描述。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總之,以後可能活到老,說話也要學到老。因為對於年紀大的人來說,現在已經很多“潮語”不會說了,不懂得理解了,雖然了解並尊重這些差異,將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和溝通,但就怕將來會越學越糊塗。
郭濟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