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裡“死者”的追尋
上回分享了《永別了,白雪公主》中“壞的意識”留下了空白,值得質問的空白。陰性力量在這些空白之中,也可能成為伸手撫慰不同質地的命運。
在民俗敘事裡,這些女性“壞的意識”,常常是“打回原形”或“死亡”:她們變成狐狸或老虎,然後死掉。在“妖精使然”的敘事中,摒棄掉“惡”可以有多樣的追溯。民間故事這些“死亡”看起來非常平面,《小蓮與柳樹少年》最後的訊息是後母孤獨到死。《漢賽爾與葛麗特》的媽媽在拋棄孩子們之後,也沒能活下來。
“續寫”死之後發生的事情就會非常有趣,例如蛇妖白素貞,她和許仙後代的子女如何。有的“續寫”在信俗的發生,甚至成為與貞節牌坊對面的另一種信仰。難產死亡的女性,是承受家庭無後之罪者,但在信仰中,她們會成為庇護孕產婦與兒童的神祇,例如臨水夫人、陳靖姑的故事。未婚而死去的女性被稱為“姑娘”,被認為是家族的蒙羞,甚至不列入在家族祭祀中,但成為“姑娘廟”的祀神,最有名的“姑娘”成為“正神”,她是媽祖娘娘,“譽”有閩南一帶對女性祖先的統稱“媽”字(男性祖先為“公”,公媽即祖先之意),或許是集體心理的一種補償。但在這些信仰之外,女鬼的故事到處流傳,被婚姻背棄而自殺冤死的“林投姐”、被兄嫂虐待致死的兒童“椅仔姑”,或是你能想起的各種女鬼故事。或許是基於人對旁觀他者痛苦的渴望,或許是對閱讀“不同的苦難故事”的銘記與迴響。只要試問雷峰塔或貞節牌坊,你會選哪個故事來讀呢?這也是陰性敘事迷人的地方呢!
(繪本裡的陰性力量 · 十)
川井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