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6版:新園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紙上掌勺)夫妻掛麵
(老陳尋味天下)潮州打冷
(山谷小島通信舍)童話裡“死者”的追尋
(四方聽音)南洋音樂風
(衆藝館)“真實”的追求
(時光迴輪)熱
(胭脂齋)不非時食
(雜談)泛政治化
(筆雯集)口談道德志在穿窬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5月12日星期一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8月6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紙上掌勺)夫妻掛麵

謝震霖

夫妻掛麵

    在農副產品奇缺的饑饉年代,只吃飯、不吃菜叫“空飯”,光吃麵、無澆頭稱“光麵”。鄙人的鄙見,光麵比空飯更容易下嚥,蓋為國人喜歡以麵條果腹,超過了其他主食的情由;隨處可見的掛麵、拉麵、扯麵、切麵、刀削麵等“麵條世界”,足能說明問題了。

    不言而喻,大部分麵條都是即做即食,無法久放,唯獨掛麵可以貯積,可供平常任何時候食用。

    “家家曬銀絲,戶戶飄金縷。”無論西北黃土坡,還是江南水田旁,掛麵每個地方都有,萬變不離其宗的核心——晾掛。由於製麵流程繁複,很難單打獨鬥,必須靠兩人外合裏應。所以農村常見夫妻倆在自家房前的空場作業。

    東南地方的人心靈性巧,但我見過他們做掛麵比較率就,粗細不均,扁圓參差。浙江叫作土麵,名實相符。

    西北地區的人貌似豪放,做出一手掛麵卻細如髮絲,彷彿是筘齒穿過的緯線,有條而不紊;掛麵除了耐煮不糊,入口糯滑外,讓人嘆賞的是,每根麵線居然都有針尖細孔狀,“空心掛麵”由此得名。

    相傳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為避秦檜的迫害出逃,隨行有一位御廚在西北榆林陳家墕尋求庇護。不料南宋滅亡,感到復國無望的御廚遂將宮廷的掛麵術授藝於鄉人以示報恩。我曾走訪過陳姓為主的陳家墕,該村百分之八十的家庭都是製麵絕手。

    吃麵只要三分鐘,做麵卻需兩個工。

    祖上幾代擅長掛麵的陳繁慶夫妻,天沒亮就忙開了,先用定量的鹽水和麵,擀壓並切成長條醒麵。個把小時後,再搓成更細的條狀上棍。上棍,就是將手指粗的麵條以8字形交錯纏在兩根木棍上,放進旱箱蓋上棉被捂一會。

    夫唱婦隨同樣出現在鄰戶陳美中家,老陳從屋內遞出濕乎乎的麵線掛到三米多高的架上;此呼彼應,妻子立馬用兩根長筷子將高懸的麵線逐一叉開,遂在底部的兩頭按上墜子,借力將掛麵垂拉成毛細狀。這時,掛麵在陽光下潔白剔透,是製麵過程最富美感的一幕。

    歇後語“吃掛麵不調鹽——有言(鹽)在先”,既體現了黃土地淳樸的民俗,也濃縮了手工製麵之純粹:白麵、清水、鹽巴,達到每根麵條的截麵細到一毫米以下,而中間的空心狀,便是識別手工麵與機製麵的重要標誌。

    到了飯點,熱情的主人一定把你當重客,請吃當地一大名點:羊肉掛麵。榆林肉羊遠近聞名,口碑載道。盛清燉的羊湯作麵的湯底,再將羊肉覆在灑滿碎青的掛麵上,麵菜兼得,實是珍味。鼓腹後才察覺,只顧啜麵,卻冷落了桌上其他好菜。

    有敦煌文獻學者發現,遠在唐代就出現了掛麵。噢,西北掛麵之所以高出一籌成為名產,原來“數典有祖”哩。

    謝震霖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