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不按主觀意志走
監察海底基礎設施是特別困難的挑戰,北約在現有系統中,再加一層監視,通過分析可能追蹤到篡改的信號數據,來識別關鍵海底電纜管道和連接器附近,或其上方的可疑行為,提早化解。但前提是成員間必須信息共享,才能做到。
然而,有幾個歐盟成員國,如意大利、荷蘭和波蘭,都表示不願意分享其基建設施,尤其是海底電纜的信息。這表明歐盟成員國之間根本缺乏互信。意大利之外,奧地利、匈牙利等成員國,傳統上更不願意由歐盟來主導及參與應對所謂的“混合威脅”,擔心進一步打開大門後,會讓歐盟侵蝕本國主權。這批中南歐國家的態度,與在地理上接近俄羅斯的北歐國對保護計劃的積極參與,成強烈對比。歐盟內部已經如此,北約加歐盟,一起應對“混合威脅”,就更缺乏內部信任,信息共享的阻力只會更大。
由於“混合威脅”具有多方面性和不可預測性,依靠政府幾乎不可能識別所有漏洞,或預測潛在目標。建議採取芬蘭和瑞典實行的全社會方法:政府與私營部門之間合作,以及國際之間合作。由北約和歐盟作主導,普通公民在內的民間社會,也可以作貢獻。
世事變化往往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正如俄羅斯之“特別軍事行動”同設想中的“閃電完成”相去甚遠,淪為一場持久的國力消耗戰,戰火甚至有可能燒到本土一樣:假如美國和歐洲並未沒收俄羅斯在歐美資產,美國沒把俄踢出swift交易系統,全球貿易體系就不會出現去美元(和歐元)化潮流,開啓多元貨幣交易時代,反過來危及美元(美國霸權);假如“北溪”沒有被炸,北約也毋須為水陸基建防衛寢食難安。
(北約虧心聯防俄襲海底基建
· 七 · 完)
沈 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