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三百顆誤作三把火
廣府古屬南海、番禺,當地人民的土語熟語統稱“廣府白話”,而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工具,不能一日或缺。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把語言當作“工具”,當然要把它優化,如文雅、詼諧、叶韻、通俗甚至粗獷,務求動聽,這就是熟語的功能。就以“一”字為首的,如“一人有福,帶挈一屋”、“一人修路,百人安步”,這是叶韻的;“一啖砂糖一啖屎”,這是粗獷鄙俗的;“一日颱風三日雨”,這是經驗之談,不勝枚舉。
今天要說的也是一句熟語,時值荔枝上市,人們的意識中認為荔枝“燥火”,所謂“熱氣”,不宜多食,乃有“一個荔枝三把火”的傳說。事實上荔枝的外形紅如火,的確像熊熊烈火,一個荔枝已有三把火,吃了落肚,不燒死才怪。中醫指引起煩躁、發炎、紅腫等症狀的病因。《素問 · 至真要大論》:“少陽司火,其化以火。”王冰注:“炎熾赫烈,以爍寒災。”又元朱震亨《丹溪心法 · 火六》:“陰虛火動難治,火鬱當發……凡氣有餘,便是火。”
荔枝,究竟火不火?楊貴妃的至愛是荔枝,途長路遠飛馳運送,荔枝因而有“妃子笑”的品種,未聞“妃子火”之說,足證“三把火”是謬說傳言。不過傳言必有因,因在於字音之訛。
蘇東坡說過:“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詩人並非嶺南人,他說的“荔枝三百顆”,由於語音之誤會,變成“荔枝三把火”。這個“烏龍”實在太大了,果真是“三把火”的話,蘇東坡早已被燒死,他亦不是“蘇東坡”,應是“甦東坡”。
話分兩頭,荔枝畢竟含糖分過高,對於某類體質不宜糖的人來說,多啖無益,甚至禁食為宜。荔枝多吃與少吃,實不能一概而論。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