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16版:祝君健康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認識交感型頸椎病危害
中醫治療不孕症的特色及優勢
母乳與黃疸
鏡湖醫院七月醫學常識講座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6月24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母乳與黃疸

李芷縈


若寶寶出現黃疸,應讓醫護人員評估。

    母乳與黃疸

    初生寶寶黃疸是常見的現象,無論是否母乳餵養,或只餵配方奶的寶寶,均有可能經歷黃疸。

    黃疸是指體內膽紅素過高,引起皮膚和眼睛鞏膜發黃等症狀。膽紅素由衰老的紅細胞破壞分解產生,正常人的肝臟能有效地將它代謝並排除。而初生寶寶的肝臟尚未發育成熟,且他們比成人擁有更多的紅細胞,故此膽紅素便較易在體內累積引起身目黃染。這些新生兒黃疸都是生理性的,即並非由疾病所致,多數能自行消退,不必處理。

    目前發現,與母乳哺育有關的黃疸有兩種:母乳餵養性黃疸和母乳性黃疸。母乳餵養性黃疸 (Breastfeeding Jaundice) 又稱為饑餓性黃疸 (Suboptimal Intake Jaundice) ,是由於寶寶沒有獲得足夠的母乳量所引起的。通常在寶寶出生後三至五天出現,於兩周左右消退,但如果母乳攝入量不足仍未解決,黃疸可能會持續四周或更長時間。這種黃疸的常見原因主要是不正確含乳所造成,即寶寶只含着媽媽的乳頭,口唇沒有覆蓋媽媽的大部分乳暈,吸吮力或次數不夠。這些寶寶的吃奶量不足,大小便量減少,自然讓本身已存在的生理性黃疸較難消退。通常只要糾正寶寶含乳、使寶寶有效吸吮,頻密餵哺,增加母乳攝入量便可改善此類黃疸,不必停餵母乳。

    另一種與母乳相關的黃疸是母乳性黃疸 (Breast Milk Jaundice),其原因不明,推測可能是母乳中存在一種能阻止膽紅素分解的物質有關。這些寶寶通常吃得飽、睡得好,大小便量充足,體重增長明顯,活力充沛,只是黃疸持續時間較長,血中膽紅素常在生後第二周左右達峰,少數個案可持續到二至三個月才消退。然而只要定期監測寶寶膽紅素水平,觀察寶寶出入量及精神狀態,讓醫護人員定期評估,時間到了(通常是三個月內),膽紅素水平便會自行下降,一般很少出現嚴重後果,也不需要停餵母乳。

    處理上述兩種母乳相關的黃疸主要可以採取以下措施:一、盡早開始母乳餵養,最好在寶寶出生後的首個小時內開始;二、頻繁讓寶寶在乳房上吃母乳(廿四小時內餵八至十二次或更多),能增加寶寶每天攝入量,並能最大限度地排空乳房,讓媽媽身體製造更多乳汁;三、協助母嬰找到舒適的哺乳位置,調整寶寶含乳姿勢及了解是否有效吞咽,增加母嬰皮膚接觸 (Skin-To-Skin)時間,向母親提供有關嬰兒早期餵養提示的教育等;四、協助媽媽手擠奶或以吸奶器吸出母乳,可以為寶寶提供額外的乳汁,餵哺時可使用杯子、勺子、注射器等輔助器具餵寶寶;五、盡可能避免使用奶嘴和奶瓶,因這些器具容易造成寶寶對乳頭混淆,干擾寶寶在乳房上學習吸吮的技巧;六、定期測黃,了解寶寶食納、大小便量、精神及活力狀況,若發現寶寶有其他危險因素時須及早轉介和治療。

    母乳是世界上公認對寶寶最好的營養來源和免疫力泉源。若寶寶黃疸程度不高且對健康無長遠影響,醫生一般不會建議單純為退黃而停餵母乳。為及早發現其他原因所致的黃疸,並檢測膽紅素水平高低,建議出生後持續黃疸的寶寶,應先讓醫護人員評估,找出黃疸原因,採取合適的退黃措施。

    李芷縈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