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交感型頸椎病危害
頸椎病作為現代的常見病,多發病,不單只是中老年人,很多年輕人都已經在承受它造成的困苦。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退化及頸椎骨刺增生,刺激或壓迫鄰近脊髓、手臂神經、頸椎動脈或毛細血管,以及頸椎附近的植物神經(交感神經),並由此產生頭、頸、肩一系列表現的疾病,稱其為頸椎骨性關節病。
人類脊柱系統中,頭的重量較大,當以十五度角低頭看手機時,頸椎承受的重量會達十二公斤,四十五度時為二十二公斤,而用六十度看手機時,重量更高達廿七公斤,角度愈大,頸部的壓力會愈重。頸椎體積非常小,強度最差,活動度大,活動頻率高,單位面積承重大;隨着年齡的增長及各種勞損的累積效應,逐漸導致頸椎間盤髓核脫水、退化,纖維環膨出或者破裂,頸椎間隙變窄,椎間韌帶損傷、鬆弛,形成椎體不穩,骨膜受到牽拉和擠壓,產生局部微血管破裂與出血和水腫。隨着血腫的機化和鈣鹽的沉着,最後形成骨刺。當突出的椎間盤與增生的骨刺刺激或壓迫鄰近的脊神經根、椎動脈或脊髓,使其產生損傷、發炎、免疫反應等,就出現了頸椎病的臨床症狀。現代醫學將頸椎病分爲,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今期我們着重討論一種最易忽視及漏診的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交感型頸椎病是現代人經常發生的疾病。頸椎雖然只有七節,但因特殊的解剖結構及生理功能,卻是我們人體最重要的“樞紐”:上承顱骨、頭腦、五官,下接軀幹、四肢、內臟,外有層層筋膜、肌肉、血管,內含感覺、運動、交感神經通路。近年來網路科技發達,不分男女老幼,因過度使用電腦、手機等各種電子產品,常常引發肩頸痠痛、頭痛頭暈、目眩耳鳴、全身不適等各種症狀。
一般而言,典型的頸椎神經壓迫是感覺神經(麻痛感)、或運動神經(肌肉萎縮無力)、或脊髓神經(步態不穩、大小便失禁)等症狀;但頸椎病患者常會表現出許多不典型的交感神經刺激症狀,包括頭痛、眩暈、耳鳴、視力模糊、心悸、胸悶、腸胃不適、腰背疼痛、泌尿系統失常(尿頻尿急、腹瀉便秘)等全身上下、裡外筋骨、五臟六腑、數之不盡的不適,甚至可以歸納為疑難雜症。可惜頸椎退化或錯位可以引發全身多系統症狀的理念未能在臨床上形成一個診症思路,因而延誤診治,造成病人的無奈。事實上,只要排除各專科的重大疾病(如腦腫瘤、心肺疾病、梅尼爾氏症、腸胃病、精神異常等),病人積極治療後還是找不到真正的病因,不妨考慮是否因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引起。
中醫理論認爲,頸椎病的產生是感受外邪、跌僕損傷、動作失度,使頸部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故使頸部疼痛、僵硬、痠脹;肝腎不足,氣血虧損,筋骨失養,氣血不能養益腦竅,而出現頭痛、頭暈、耳鳴、耳聾;經絡受阻,氣血運行不暢,導致上肢疼痛麻木等症狀。故頸椎病與督脈和手、足太陽經密切相關。中醫治病強調的是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扶正祛邪、平衡陰陽,是把人體作為一個整體,診治時不是僅僅看表面現象。以下將從茶飲、湯水、穴位三個角度和大家分享關於此病的調養方法。
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的症狀類似古代的“髒躁”,而甘麥大棗湯是漢代醫家張仲景治療“髒躁”病的專用方劑。兩千年後的今天,本方仍是中醫治療此病的常用方劑之一,多以此為基礎進行加減應用。後世醫家在臨床實踐中擴大了本方的治療應用範圍,凡神不守舍、情志抑鬱屬於心血不足,心失所養者的頸椎病患者,均可以在此方基礎上進行加減調理,在此可以適當添加生薑行氣活血,白芍緩急止痛。
茶飲方——甘草十克,小麥廿五克,紅棗六粒,生薑兩片,白芍十五克。煮法:五碗水煎煮四十分鐘至二碗左右,代茶飲,可複煎一次。功效:補脾益氣,養心安神,柔肝止痛。
消除頸椎炎症,強筋健骨,利水消腫是改善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的又一方法,以下介紹一款日常湯水供參考:
土茯苓牛大力粉葛祛濕湯——材料:紅蘿蔔一條,陳皮一瓣,西施骨約四百五十克,新鮮土茯苓二百五十克,新鮮牛大力三百克,粉葛半條,扁豆衣三十五克,赤小豆三十克,熟薏米三十克,椰棗三粒。預備材料:赤小豆及扁豆衣、熟薏米浸洗一陣;陳皮浸軟刮囊;豬骨洗淨汆水;紅蘿蔔去皮洗淨切件備用,牛大力和土伏苓去皮洗淨,粉葛去皮切件洗淨,椰棗洗淨。做法:將所有材料凍水落煲約一小時五十分便成。
另外,介紹兩個手掌上的調理穴位:
頸痛穴(中渚穴)——定位:此穴位於手背部,握拳第四掌骨與第五掌骨之間,掌指關節前凹陷處。取穴原則:交叉取穴(左側肩頸不適按右手,右側肩頸不適按左手)。功能:疏筋活血,消炎止痛,調節神經。主治:頸部軟組織損傷,落枕,頸肩綜合徵,頸肩肌腱炎,頸性頭痛,頸性眩暈。方法:每天按摩雙手中渚穴約十分鐘。
後溪穴——後溪穴位於微握拳,第五指掌關節後尺側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具體在在小指尺側,第五掌骨小頭後方,當小指展肌起點外緣,主治頭項強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攣痛等痛證。每天早晚在雙手後溪穴按摩十五分鐘,或者在長時間伏案電腦工作後按摩,可以紓緩頸椎疲勞,調節神經。
楊大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