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時推動第二輪課程改革
澳門教育系統自二〇一四年推動回歸後的第一輪課程改革,標誌性的動作是頒佈《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簡稱《課框》)的行政法規,及後又推出配套的司長批示《基本學力要求》(簡稱《基力》)。《課框》規範了學習領域,為澳門基礎教育的學習範疇作了清晰的界定;《基力》定義了學習內容及最低學習水平。客觀評價,以《課框》及《基力》作為重要依據的澳門基礎課程體系,雖然仍有不足之處,但對課程的科學性及規範性作了良好的鋪墊,是一次質的提升。我們可以見到,這輪課改再加上以頒佈《私框》為標誌的教師職程改革,以及兩輪的小班制政策,在過去的十多年時間內,使澳門的教育質量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其中,PISA測試成效的不斷優化就是一個重要標誌。在二〇一八年,我們甚至取得了三個項目位居世界前三的佳績。這個成績肯定代表了澳門教育的真實水平,而連續三屆的提升則明確表現了澳門教育的進步。當中,課程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不知不覺,從二〇一四年澳門開啟第一輪課程改革到今天,已近十年時間,現在又到了要進行修訂的時候。一是十年間,世界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特別是AI教育的出現和發展,還有疫情的發生,都深刻地影響了我們的教育內涵。二是澳門的社會情況也發生了重大改變,特別是我們的社會發展增加了“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種文化共存的合作交流基地”之定位,這個定位的實現離不開教育的大力推行。三是在純教育領域,十年間,世界的教育理論和教學內容積累了不少新的東西,需要融合到我們的課程中來。一般來講,一個地區的課程要走向成熟,必須要經過兩輪以上的改革,方見成效。我們以十年為一個周期,啟動澳門第二輪的課程改革,正是時機。
就筆者個人來看,澳門進行第二輪課改時,須注意以下幾點情況。
一是深刻領悟習主席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教育三問: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在課程內容上尋求突破,為三問在澳門教育實踐中做好一份答卷。
二是要回應澳門發展帶來的人才需求。十年間,澳門的發展增加了“文化合作交流基地”定位。社會形勢突顯了國安工作的重要性,經濟發展明確了“1+4”的產業佈局。這些重大改變,都和教育高度相關,我們在修訂課程體系時必須加以重視,深刻納入課程中去。
三是將教育的發展反映在我們的課程設置上。具體來說,要更重視跨學科教育,重視學科融合。更直接地說,要思考如何將幼稚園的活動教學適切地移植到小學及中學中去。形象地說,過去,教育界曾經強調“幼稚園小學化”;現在,教育理論強調的是“小學及中學幼稚園化”的模式轉移。
四是重視人文學科的思想作用。澳門要做文化基地建設,離不開基礎教育的人文薰陶。我們要全面審視語言課程的設置是否達到基地及平台的要求,也要衡量中華文化的比例是否達到“主體”之要求。我們也要重視歷史教育、災難教育及國安教育,培養有社會責任擔當的新一代。
第五,我們要將科技的發展更好地體現到基礎教育中去,培養他們的全面思考習慣、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適應社會要求。
以上應該是澳門進行第二輪課程改革遵守之原則。
陳家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