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15版:教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減負時代”如何減?
再論小班化教學
適時推動第二輪課程改革
協助孩子面對贏輸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6月19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再論小班化教學

黃素君

    再論小班化教學

    上期提出面對澳門近幾年的出生人口下降,對學校和教師定會帶來一定影響,需要為此作出更長遠的規劃,並且建議可以因勢利導。今期繼續介紹一下國外的經驗,以至在優化澳門小班化教學方面的一些思考。

    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歐美一些經濟發達國家開始進行小班化教學的實驗研究,美國部分州率先開展了縮小班級規模的實驗,隨後德國、英國、加拿大等也加入推行小班化教學的行列中。在各州展開的教育教學實驗基礎上,美國提出《降低班級學生人數暨教師素質法案》,自一九九八年起實行縮小班級規模計劃,成為美國聯邦教育部撥款項目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此後七年間,美國國會通過立法撥出十二億美元,用於幫助地方學區增聘十萬名教師,以滿足小班教育推行後的教師需求量。二十多年來,美國在小班化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儘管遇到了不少問題、爭論和質疑,但總的來說,已經獲得各界普遍認可和廣泛關注。

    在亞洲,新加坡、韓國等長期實踐小班化教學。當中韓國在小班的班額中較為突出,約為二十三人,而新加坡的班額約在三十二至三十三人的區間中,近年有下降趨勢,主要是因為有新的學校成立。事實上,小班化教學對學生和教師都有很大的好處。研究表明,當班級人數少於二十人時,學生學得更快,表現也更好。

    澳門自二〇〇〇年起,新生人口進入下降期,小班政策因此在翌年的澳門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被首次提出,並進入實踐階段。二〇〇二年,特區政府繼續明確學校津貼基準,由四十五人下調至三十五人,即在每年為各類學校分配教育津貼額度時,三十五人規模的班級也可以領取四十五人規模的津貼,以此推動學校落實小班政策。

    由此可見,澳門小班政策的萌發有其獨特意義,主要是為了緩解當時學校收生壓力的一種“應急”措施,同時也對眾多私立學校起到了規範班額的作用。如今澳門面對出生人口下降的課題,應以更進取的態度去優化教育。或可從兩個方面思考:一、班師比和師生比的優化不能取代小班化教學的概念:班師比和師生比固然對優化教學提供了條件,特別是釋出教師的工作重擔和壓力,以便更有效地輔導學生。但是,班師比和師生比畢竟是數字上的平均值統計,倘若班級教學的班額沒有實際改變,這種優化措施並不能為小班化教學帶來直接的幫助;二、小班化若要公平實踐,便需要突破現時的財務計算思維:現時政府對學校的津貼/資助主要是以學生人數(即學校規模)作為基礎。這只是均等的原則,而不是公平的做法。前者是指每人被平均分配同等的資源去獲得機會或完成任務,後者是指根據個人不同需要和情況提供資源和協助,以達到一種相對公平的結果。以現時專職人員的設立為例,這是依學生人數去配置的,有些學校若人數較少,可能就沒有完整的人員配置了。

    筆者常以此開玩笑:規模較小的學校,學生一定要更健康,因為只能請半個健康照護員。當然也有人說,那就不請IT人員或閱讀推廣員吧!可這樣不就構成了學生在基本學習資源上的不公平了嗎?所以,既然已有良好的制度,或許還需要更彈性的措施,讓學生及教育皆向前邁步!

    黃素君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