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15版:教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減負時代”如何減?
再論小班化教學
適時推動第二輪課程改革
協助孩子面對贏輸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6月19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減負時代”如何減?

藝 康


    “減負時代”如何減?

    相較於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積少成多看來更適合教育語境。

    行政單位、教師、家長及學生,投放資源、專業精神、汗水與努力,望能一步一腳印,得到相應回報。以學習過程為例,投入超過一萬小時學習時數總能有所回報,數年前暢銷書《異數》(Outliers)已提供了堅實答案。人生際遇與運氣固然重要,但成為專業的保證無他,天道酬勤而已。

    教育政策又是否只要夠“勤”或投入充足便能成事呢?看來並不盡然,而自疫情以來,不少國家反而由減開始。

    先從内地的“雙減政策”談起。為減少學生課外負擔,讓學生有更多時間與更好空間成長,重點放在減字,減輕學生在學與放學後的壓力。能否一步到位?“筷子文化”地區對學習成果向來嚴苛,客觀而言尚未做到。路縱然漫長,但起步還是有其必要性。各地正加快腳步落實有關政策,今年各省市也提供了不少工作案例,如天津三項聯動、湖北四項治理、河北五支隊伍等,都能輕易在網上找到資料,在此不贅述。

    鄰埠自然是適時跟進,於本年初就新推出小學課綱提供指引,建議學校於新學年作課程調整,重點放在調整課程時間與作業的安排。說穿了就是建議學校進行課程整合,盡可能抽出更多時間,嘗試更多跨學科學習;作業安排則減少記憶,強調有意義的評量。借用課程專家W.Pinar的說法,分久必合是課程發展的常態,而關於有意義評量的學術著作,早於二十年前已是汗牛充棟。

    不妨再看看其他地方的倡議。新加坡於新一年的教育政策,提出修訂學習框架,重點放在強化學生有關價值、情緒與素養學習,焦點則放在SEL學習上。與此同時,新加坡計劃於二〇二四年取消年中考試。要知道教育分流向來是新加坡教育特色,取消中期考試可見其改革決心。

    無獨有偶,英國教育標準局(Ofsted) 於本年二月發表有關英國科學教育調查報告,對象涵蓋中小學。報告中不乏精闢的課程見解,提及如何處理中小學的課程銜接、師資

    ,以及有關教師專業發展CPD(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的政策建議。概括眾多建議還是回歸到一項核心:要有足夠時間讓學生學習主要的知識點。

    再來看國際層面,除了UNESCO的開心校園(Happy School),國際教育局(IBE)於二月初所發表的早期兒童關懷與教育課程(ECCE),建議支援兒童的全方位學習,包括語言、情感與認知,強調以兒童為中心,跨科學習與能力導向,透過跨學科學習的手段,騰出時間讓兒童能夠進行更多的探究學習。

    減,若視為當下趨勢,要怎樣才能減到位,便成了最先要回答的問題。除了考驗教育決策者的教育視野,自然也少不了各持份者的配合,特別是教育前線。

    針對此問題,各國把焦點放在兩個板塊:先是提升各持份者對教學現場的理解與支援。這包括決策者、中高層與家長,只有他們理解與包容,才能給予教學人員更多彈性、空間與自由,更有條件和信心作教學革新的嘗試;第二個層面是教師專業能力的培訓,只有教學人員具備專業素養與持續進修,才有望回應急變的教學環境,也便是教育改革的前提。這便不難明白,為何世界各地於數年前就開始聚焦教師培訓的改革。

    數年前曾有幸與幾位教育同仁進行交流。論及有關教育改革得失問題,數位同仁皆有類似慨嘆:“也許教育界大多是教學出身,看教育問題往往只用加法作論,卻少用減法思考。不斷累加是否代表教育成功?我從來沒有聽過食自助餐目的是要撐到十二分飽為止。”

    環顧教育史,不難發現教育作為社會機制,課程、時數及評量本來便是可加可減。是否在有限的校園時間中讓學生Less is More,永遠是教育改

    革的必答題。

    藝    康

下一篇4